誰來兜底快遞的信息安全?
2012-11-08   作者:李妍(重慶 編輯)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迅猛發展的中國快遞業,正面臨一場客戶信息洩露的風險。據報道,一些地方的快遞單號信息被大面積洩露,甚至衍生出多個專門交易快遞單號信息的網站。快遞單號信息被明碼標價,售價從0.4元至2元不等,一些交易快遞單號信息的網站還寫着“單號來源於各地快遞員”。這些被洩露的快遞單號信息,除了被用來在淘寶“刷鑽”,還可能被用於製造 “假包裹”進行詐騙等違法行為,因快遞單號信息洩露而引發的入室搶劫案例不時見諸報端。
  網上購過物的人都知道,素未謀面的買賣雙方,在網上只要説定了價格,拍下了商品,買方就要留下真實姓名、常用地址及常用電話。而這些幾乎可以對一個人進行精確定位的信息,卻被貼在四處流轉的快遞包裹上,被散發到陌生人手裏,於光天化日之下,從一個城市慢慢遷徙到另一個城市,而個人信息卻沒有起碼的保護與遮蔽。一想到這樣的場景,交出個人信息的網購者,誰又會感到安心?
  在信息被洩露的情境下,強調快遞人員素質,當然有其必要。新聞報道就説,洩露的個人快遞信息“來源於各地快遞員”。以法律懲處違法出售公民信息者,警示這種行為,理應成為替公民信息安全兜底的底線。但如今的問題,很顯然已經不是要遏住個體徇私逐利的手那麼簡單,而是整個互聯網電商、快遞行業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無視,已經到了視若空氣的地步。很顯然,如果互聯網、快遞行業連起碼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也沒有建立,販賣個人信息缺乏起碼的違法、違規成本,又怎麼可能遏制住來勢洶洶的信息洩露風險?
  在坐享互聯網經濟帶來的巨大蛋糕的同時,互聯網電商、快遞行業也應該給這張巨大的經濟網絡好好修補一下安全漏洞了。在這樣的信息社會,消費者無論怎麼設防,恐怕都不得不面對必須提供個人信息的現實。既然個體將信息交托於網絡和快遞行業,那麼後者就理應負擔起維護安全的起碼職責,建立常態化的信息安全保護機制,保障公民信息安全。這一點,無論是與網絡交互的電商、快遞行業,還是網絡外,直接與個人信息關聯的銀行、通訊行業,都概莫能外。
  至於直接侵犯公民信息安全的犯罪行為,以法律手段懲處,公共部門的日常監管更不能缺位。只有以法律和日常保護制度為信息安全兜底,公民個人信息才不會從一個個毫不受控制的出口無端流出。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郵政局:上半年郵政快遞業收入增24.4% 2012-08-09
快遞業“野蠻生長” 做大做強需政策扶持 2012-05-23
快遞業做大做強需政策扶持 2012-05-23
快遞業“野蠻生長” 2012-05-23
手機變磚頭,快遞業漏洞頻現 2012-02-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