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的精義在於人文性
2012-11-07   作者:張立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據報道,長沙天心閣、南京閱江樓、西安鐘鼓樓、寧波天一閣等聯合組團的十大名樓,近日試圖打包聯合申遺。這些所謂名樓,大部分是利用現代建材(鋼筋水泥等)重建,甚至設計上也非倣古,只是利用了古樓無形的名稱而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遺項目規定的前提條件是原真性,原真性包含剛建成時的原狀與各個時期的痕跡,這是一件很嚴肅與很學術的事情。聯合國申遺不是中國式的評選,可以走關係、搞賄賂,吃吃喝喝就可以得到,如果拿假古董去糊弄評委是開國際玩笑。
  輿論將矛頭對準申遺目的,因為中國此前成功申遺的項目都大幅提高了門票價格,挖掘其經濟價值。城市的擴張已經讓很多具有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的建築毀於一旦,但很多地方又熱衷興建人造景觀,包括在歷史文化原址重現古代城郭或廟宇,或者蓋沒有和尚的廟宇,這些建設完全是為了投資和旅游,因為不管是設計還是用材,這些工程都是粗鄙的。不管是倣古熱,還是過度開發古跡,顯然都是為了GDP。
  中國各地都有一些歷史文化坐標式的建築,由於材質的原因或者遭遇戰火,歷史上可能不斷的屢建屢毀,屢毀屢建,這種重建是一種歷史的繼承與文化的提升,包含巨大的人文價值。中國目前的復建,不過是為商業開發而堆砌磚木,建築毫無生命力與文化內涵。説到底,是利用殘存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歷史遺産攬客,這種消費歷史的做法,必將埋葬歷史,從而中斷這些遺跡無形的歷史生命,我們這一代人也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在《世界遺産公約》中,“世界遺産”被解釋為“人類共同繼承的文化及自然財産”。強調世界文化遺産是各國各地區文化的共同構成,強調祖輩留下的東西需傳給後人,強調遺産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由此,遺産被理解為歷史的見證,並在整體上被認為是現今社會的繼承物。
  中國的申遺,更多的是考慮旅游開發,違背了“世界遺産”的價值,因為該項目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各國政府對遺産的保護而非開發。
  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歷史文化遺跡在歷經人為破壞和自然侵蝕之後,殘存稀少,不應該繼續被破壞性利用,而是要加強保護。長期以來,人們總是以古代遺跡因為材質的原因而容易在時間的長河中被侵蝕和摧毀,但是不少地方,卻有大量的古代建築被保留下來,甚至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形制的“活化石”。
  中國總以自己文明的悠久與博大自豪,卻總是破壞有形的和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産,這是虛偽的做法。中國的復興不是靠高樓大廈,而是精神與人文的回歸,珍惜我們的歷史與文化吧,那是我們的根。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探秘世界遺産名錄中的自然奇觀 2011-08-29
央行將發行“世界遺産——武當山古建築群”金銀幣 2010-06-25
世界遺産的保護之困 2009-08-26
巴哈伊聖地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08-07-16
奔馳宣布捐資重建四川境內受災世界遺産地 2008-07-0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