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10月份工農中建四大行存款減少近2萬億元,存款減少制約了銀行的放貸能力,新增貸款也相應減少。季度末存款井噴,下個季度初存款大量搬家,已經成為近年來銀行業負債方的變化規律,這一特徵與銀行理財産品超常規發展及影子銀行體系有很大關係。 季度初存款走得蹊蹺,是因為上季度末來得反常。每個季度末,銀行都有存款指標壓力,之前的壓力來自監管部門季度末考核存貸比指標,在該指標被改成日均考核之後,銀行仍然有存款數量考核帶來的衝時點壓力,所以每個季度末,銀行都有做高存款數據的衝動。 銀行理財産品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方法是將大批理財産品的到期日設置在季度末,當理財産品到期之後,大量存款就會從理財産品池中回流至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內,表現在數據上就是存款量的井噴。這一操作的前提是理財産品的盤子要足夠大,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銀行理財産品規模已經能夠滿足條件,有統計顯示,銀行理財産品的存量超過3萬億元,規模可以支撐銀行在表內外騰挪存款。 存款尤其是居民活期存款是銀行負債中成本較為低廉的部分,低成本存款數量越大,銀行的利潤空間越高,在存貸利差佔據盈利結構主體地位的情況下,銀行為啥還不辭辛苦地在負債表內外來回折騰呢?其實也是利益使然,一方面,商業銀行在資金來源方面面臨着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銀行存款早就不是唯一的投資渠道,而且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除了安全,銀行找不到其他有説服力的理由,只能繞過政策限制發展更具吸引力的理財産品;另一方面,隨着居民和企業理財意識提高,對於低風險、低收益理財産品的需求高漲,銀行理財産品恰好能夠滿足這部分需求。 商業銀行的表外理財屬於影子銀行體系範疇,近年來銀行理財産品的蓬勃發展只是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擴張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包括券商集合理財、基金專戶理財、私募股權基金、擔保公司、信託公司等各個門類都有較快發展,而影子銀行發展同相關部門對銀行體系的數量管制和價格管制關係緊密。 作為資金的重要供給方,銀行有動力做大貸款規模,但實際操作中受到兩重限制:一是新增貸款數量受制於貸款規模的限制,要想做大規模,必須想方設法將資産和負債轉移到表外以規避監管;二是貸款規模擴張又受制於存貸比指標,如果存款數量上不去,肯定無法擴張貸款規模,而提高價格吸收存款會遇到利率浮動空間的問題,所以必須發展理財産品代替傳統存款業務。實際上,銀行通過理財産品方式所獲得的利差收入非常可觀,以一年期産品為例,通常預期收益在5%左右,而理財産品募集資金投資收益往往會超過8%。 資金需求方也為影子銀行體系發展提供了動力,貸款額度和存貸比的存在限制了銀行放貸空間,大量的融資需求無法在銀行渠道得到滿足,不得不尋求其他的融資方式,影子銀行恰好可以滿足這些需求。近年來,信託貸款、城投債等融資方式發展較快,商業銀行通過理財産品的方式對於影子銀行體系有着或深或淺的參與。據統計,銀行理財産品投向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同業存款的佔60%以上,債權類項目類融資(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票據資産、銀信合作等)佔25%左右,高風險、高收益型權益類資産佔10%左右。 影子銀行體系發展是金融脫媒的過程,也是對傳統金融體系的補充,發展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國影子銀行體系超常規發展有一些畸形的助推因素,商業銀行體系與影子銀行體系有着千絲萬縷的&&,一旦影子銀行出現問題,很難保證商業銀行體系不會受到牽連。因此,需要對影子銀行體系發展保持足夠警惕,當前比較重要的工作是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理順金融市場的價格信號,貨幣政策調控目標應該逐步從額度管理向貨幣市場利率過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