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因為一則地産名人的商學院戀曲而引發了人們對於國內商學院的關注。2012年,中歐、長江等六家商學院的EMBA課程的學費超過50萬元。 衡量一個商學院並不應先看其學費有多高。商學院本身就是針對高凈值人群以及高級管理者開辦的課程,它就是一個小範圍的圈子,如果不是一則意外的戀曲,普通人並不會關心這種封閉小圈子的高學費。事實上,上這種MBA以及EMBA課程的學員,可能極少抱怨學費高。因為,商學院提供着其他學校院係或其他培訓機構無法提供的課程以及收穫。 一個成功的商學院關鍵在於它是否能夠有自己的教學理念,否則,高學費將無法令學員有所收穫,並且還可能淪為收錢的機構。比如美國的各個商學院,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重理論型的(沃頓商學院、哈佛商學院),一種是重實踐型的(哥倫比亞商學院),一種則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比如斯坦福商學院)。他們對於學員的對象以及未來的發展也有着較為清晰的定位,比如哈佛商學院重在培養大企業管理人才,因此課程設置重視傳統的經營管理培訓;而斯坦福商學院則重在培養科技等新領域內的小企業家。對於一個很強的商學院來説,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定位是比較理想的。這樣一來,對於市場(學員)的細分以及差異化競爭,會令商學院的競爭力更強,也將會提供給學員更優質的課程。 對於國內的商學院,我們暫時還分析不出每個之間有什麼特別的理念差異。很多學員們看重的並不是具體的課程設置,而是希望能夠進去建立更多的人脈關係,然後轉化為生意或是生産力。這種中國式EMBA顯然與中國做生意的方式有關,人脈關係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經營管理經驗與水平的提升可能是其次。有時候,在EMBA班裏可能會促成很多樁生意。這對市場來説,並不是一個好事情,它反而給市場平添了很多偶然性。長此以往,這也不利於商學院的發展。 既然中國第一個EMBA教育項目(1995年)是以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開始的,那麼也完全可以借鑒一些美歐商學院的做法,比如商學院對自身有一個清晰的教學理念定位;再比如,重視教學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美國一些商學院裏,優秀的科研力量也會同時從事教學,而不是更多的行政職務,商學院也直接從企業招聘成功的企業家來授課。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積極的互動與分享,幾個諾獎得主都是出自商學院。因為經濟、金融以及管理理論,是與市場無法分隔的。最後,對於學員的錄取也應該極為嚴格地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學員。沃頓商學院的錄取率只有44%,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