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金融危機、高漲的能源價格、嚴峻的環境問題,使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生産形態面臨着愈來愈多的制約,而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結合,使新一輪工業革命具備了現實基礎。能源生産與使用、社會生産方式、生産流程、組織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將重塑比較優勢,改變全球産業分工與貿易格局,解構産業關係,革新經濟地理,使全球利益分配重新洗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將對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提出嚴峻挑戰,但也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打開了“機會窗口”。
目前,互聯網技術已經深入人們生産生活各個方面,可再生能源作為全球各經濟體保障能源安全、加強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也步入全面、快速、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兩者的融合使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到來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能源生産與使用、社會生産方式、生産流程、組織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革也使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將逐步形成。
面對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主動順應新經濟模式的發展方向,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的瓶頸制約,在未來出現的一系列變革中佔據先機,既是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中資銀行為長期、可持續發展贏得更大空間的關鍵。
1.傳統生産方式面臨瓶頸,新一輪工業革命呼之欲出
圍繞如何重啟世界經濟發展這一問題,在過去幾年一直是人們激烈爭論的焦點。在緊縮與增長之間取得平衡,並對金融系統、就業市場等領域進行改革已是各方共識,但對於其是否能達成理想效果,卻存在較大的分歧。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大規模流水線自動化機器生産面臨着愈來愈多的制約,局限於金融、就業以及房地産市場的傳統刺激政策或許難以使世界經濟再次回到高速增長的軌道上。
首先是能源方面的約束。作為當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與能源要素,享有“工業生産的血液”之稱的原油,全球總量卻十分有限,過度的開採和使用將導致未來全球原油供給面臨瓶頸,並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長期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原油價格的歷史走勢已較為客觀地證明了這一點。2000年1月初至2012年9月末,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WTI)原油與北海布倫特(Brent)原油價格分別由23.8美元/桶、24.4美元/桶上升至92.2美元/桶、112.4美元/桶,漲幅分別達到
360.8%、288%。
其次是環境方面的約束。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在近200年來成為人類工業化進程的主要動力,但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一方面對空氣、水等自然資源造成嚴重污染,引發各種疾病,另一方面,排向大氣層的二氧化碳使“溫室效應”不斷強化,甚至可能導致人類遭受毀滅性打擊。為了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災難,全球各經濟體圍繞氣候變化問題展開了多次討論,有關碳排放控制的政策將逐步推出,以化石能源為動力的傳統生産方式面臨嚴峻挑戰。
此外,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也使傳統生産方式與國際分工格局受到嚴重衝擊。一方面,長期推行“去工業化”的發達經濟體在危機中遭受重創,金融、房地産這兩大增長主力幾近崩潰,失業率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疲軟、外部需求大幅銳減以及維持高位震蕩的原材料及能源價格也使新興經濟體難以維持高速增長。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以及高失業率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發達經濟體相繼提出了“再工業化”的發展戰略,試圖以先進製造業重構實體經濟。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以來異軍突起的新興經濟體也積極推進産業升級,探索新型發展道路,力圖改變産業鏈下游地位,成為新一輪産業革命的主導力量。
2.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結合,使第三次工業革命具備現實基礎
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得益於蒸汽機的發明,通過燃燒煤炭以工廠機器大生産取代了手工作坊;第二次工業革命得益於內燃機的發明與電力的廣泛運用,通過石油等能源提供動力進行大規模流水線自動化機器生産。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如何實現呢?
美國經濟學家傑裏米 裏夫金指出,新型通信技術與新型能源系統的結合,往往預示着重大的經濟轉型時代的來臨。新能源革命使得商業貿易的範圍與內涵更加廣闊的同時,結構上更加整合;相伴而生的通訊革命則為對新能源流動引發的更加複雜的商業活動進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印刷技術與蒸汽機的結合、電信技術與內燃機的結合,都為這一觀點提供了證據。
從目前來看,已經深入人們生産生活各個方面的互聯網技術與正處於快速成長過程中的可再生能源呈現出融合的趨勢,3D打印機的發明就是這種融合的初步成果。隨着融合的進一步深入,3D打印機將大規模應用推廣、能源互聯網也將實現能源的高效率獲取與低成本傳輸。根據傑裏米 裏夫金的設想,未來人們甚至可能將各種高樓轉變為小型發電廠,以分散化的方式吸收儲備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正如在互聯網上創建個人信息並分享一樣,人們將實現在家庭、寫字樓以及工廠自助生産綠色能源並通過外部網格式的智能分佈系統與他人分享,這就使得第三次工業革命具備了現實基礎。
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使新一輪工業革命將以數字化製造為核心內容,分散式合作技術與生産方式將構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內涵。
事實上,隨着各類新軟體、新工藝、機器人和網絡服務的逐步普及,大量個性化生産、分散式就近生産將成為未來生産活動的重要特徵,從而導致工業乃至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傳統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産方式則將終結。這一過程,不僅將推動一批新興産業誕生、發展以替代已有産業,還將導致社會生産方式、製造模式甚至生産組織方式等方面的重要變革。
一是能源生産與使用的變革。面臨着化石能源儲備數量的限制與燃燒化石能源産生的環境污染,人們一方面需要在理念、技術、資源配置、消費習慣、社會組織等諸多方面轉型,另一方面更是急切地需要開發可替代的再生能源,以保障社會生産的可持續性。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以及生物能源已成為應用開發的可再生能源,而且隨着新技術突破、及早採用新技術以及規模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其應用成本開始迅速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經濟體産業發展的進度不同以及既得利益集團對政府政策的影響等因素,傳統化石能源産業往往享受着各種補貼及其他優惠政策而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完成能源生産與使用的革新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二是生産方式與流程的變革。新的生産方式將以互聯網技術與網絡平台為支撐,數字化、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為主要特點,以保障個性化消費的實現。在新的生産方式下,製造業數字化將顛覆“鑄造毛坯、切削加工、組裝成品”等一系列傳統的、循序漸進的生産流程,通過數字化疊加的方式,在製造流程中將最終産品快速成型,整合原材料直接以“打印”的方式將産品生産出來。
三是生産組織方式的變革。全新的生産方式與生産流程決定了未來的生産組織也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目前的生産組織方式以“集中生産,全球分銷”為主要特徵,運輸成本高,信息搜尋與交易成本較大。在以3D打印機為代表的數字化、智能化生産技術下,“分散生産,就地銷售”將成為新生産組織方式的主要特徵。
四是生活方式的變革。新工業革命使得購物消費能夠在“3D打印店”裏就能完成,進而大幅縮減生産與消費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人們可以邊消費、邊生産,實現真正的體驗式消費。此外,家用3D打印機也讓消費者可以在家生産消費,富有個性化的自給自足或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1.重塑比較優勢,改變全球産業分工與貿易格局
隨着能源生産與使用、社會生産方式、生産流程、組織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革,一直以來形成的國家間比較優勢將出現重大變化。
一方面,隨着新興經濟體通過低要素成本大規模生産同質産品的既有比較優勢逐漸喪失,現有國際産業分工格局面臨解體,如果未能以新的方式在未來個性化大規模定制中重新佔據席位,新興經濟體將可能在全球産業鏈中被逐步邊緣化,而之前尋找低成本要素的製造業企業重新回流發達經濟體,將使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困局進一步惡化。
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利用,甚至傑裏米 裏夫金所設想的分散化能源獲取與儲備方式得到推廣,以煤炭、原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貿易或將不復存在。以3D打印機為代表的數字化製造技術,在改變全球産業分工的同時,也使加工貿易等傳統貿易項目面臨嚴峻挑戰。
2.解構産業關係,實現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
傳統的産業結構關係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衝擊下,也將面臨重大變化。在前述一系列變革影響下,傳統三大産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界線將日趨模糊化。隨着數字化、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設備承擔了製造業生産流程中的大部分工作,製造業的核心內容將轉向研發、設計為主,IT、物流和市場營銷等也將成為製造業企業的主要業務內容。這意味着製造業與服務業將面臨深度融合,第二産業與第三産業的關係將被重塑。
産業結構關係的變化,將引發就業結構、教育體系等出現一系列變化。首先,新的生産方式、生産流程,將使勞動力逐漸脫離最終産品的生産環節,直接參與生産活動的就業崗位將大幅縮減。與此同時,在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將為直接生産製造活動提供服務,並成為未來就業結構發展的主要趨勢。
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將出現相應的調整。考慮到低技能的傳統産業工人對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性下降,傳統的職業技術學校將面臨嚴峻挑戰,培養高技能專業服務提供者的教育,成為未來教育體系的重心。
3.革新經濟地理,全球利益分配面臨洗牌
不同國家之間比較優勢的變化以及産業結構的重建,必然導致世界經濟地理出現相應的革新。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歐發達經濟體相繼提出“再工業化”發展戰略,希望通過發展先進的製造業數字化技術,繼續保持在製造業價值鏈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貿易主導者的地位,而目前被譽為“世界工廠”、製造業集中地的新興經濟體未來前景不容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地理的革新同時也意味着全球利益分配面臨一次重新洗牌。産業結構的重塑、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使發達經濟體在科技、信息、資本等方面長期積累的優勢進一步強化,進而主導新型裝備、新材料的生産和供應,成為未來新産業鏈紅利的主要受益者。新興經濟體如未能搶佔新能源、新技術的市場先機,則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困境,在未來利益分配中處於不利地位。
1.中國製造業大國地位或受衝擊,未來發展面臨挑戰
近三十多年來,中國製造業經歷了追趕乃至在規模上超過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過程。截至2010年末,中國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4.78%增加到18.85%,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然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及其引發的能源生産與使用、社會生産方式、生産流程、組織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將可能使中國製造業大國地位受到較大衝擊。
首先,我國製造業企業整體仍處於産業中低端水平,現有比較優勢或將逐步喪失。從國內來看,雖然在2012年中國500強企業中,入圍的製造業企業達272家,但利潤佔比僅為25.04%,凸現我國製造業整體水平不高、附加值較低、具有比較優勢的仍為勞動密集型産業等多方面問題。從國際來看,雖然我國製造業規模已成為世界第一,但離製造業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特別是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業與知名品牌,在全球産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份額相對較小。
其次,我國工業研發投入仍顯不足,搶佔市場先機面臨較大的技術障礙。近年來,我國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規模佔GDP比重從1995年的0.6%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1.6%,但與美歐發達經濟體仍有較大差距。美歐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積累的研發優勢使其搶佔了技術制高點,其借此在相關技術的各種指標上設定的所謂國際標準,更是對我國製造業向高端發展形成明顯阻礙。
第三,發達經濟體“再工業化”戰略進一步加大我國製造業推動戰略轉型的難度。從目前來看,美歐發達經濟體“再工業化”戰略的主要內容:一是着眼本土工業,重塑競爭優勢,以出口和投資拉動製造業復蘇,二是引導海外製造業回歸。這一方面將使我國製造業面臨的競爭更趨激烈,外部需求進一步下降,企業生存面臨較大考驗,製造業戰略轉型的步伐或將明顯放緩;另一方面,製造業外資企業向發達經濟體轉移,也可能增加國內就業壓力,導致我國勞動力結構轉型難度進一步加大。
2.新一輪工業革命也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打開“機會窗口”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登上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為後者居上的美國、德國創造了條件。第三次工業革命,雖然不可避免地對我國製造業帶來嚴峻挑戰,但也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打開“機會窗口”。為此,我國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積極迎接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到來。
一是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關鍵技術。新的數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是促使製造業從自動化向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條件,目前我國已在相關技術研究與開發環節具備了一定基礎,但與發達經濟體先進技術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別是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産業化發展方面嚴重滯後,需要政策層面給予進一步的支持,加快推進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産業化進程。
二是主動適應未來發展趨勢,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在産業革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輪工業革命為全球産業結構洗牌創造了條件,順應歷史趨勢,搶佔市場先機的經濟體將在未來佔據主動。能源生産與使用、生産方式、生産流程、組織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對於我國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在結構調整的發展戰略與未來變革的趨勢中尋找有效的結合點,有利於我國抓住發展機遇,實現新的突破。
三是加快教育體系改革,轉變人才培養思路,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做好人才準備。未來分散化的生産組織方式,使高技能專業服務提供者的市場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增強高等教育學科設置調整的靈活度,及時根據未來製造業對設計、IT、營銷等專業人才的需求優化教育體系,加強創新型人才、知識型員工培養,將成為中國更好融入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最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