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借城市化擠佔古村落
2012-10-30   作者:武潔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日前在天津&&,中國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數字説,過去10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比較妥當的説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則無人知曉。
  村落是不是一定要長盛不衰,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正如人有生老病死,城有興盛衰敗,村落當然也不例外。事實上,村落的形成,同樣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既然如此,當時移勢易,地利與人和不再,村落的衰落乃至荒廢,當然也就在所難免。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有多少村落形成卻又湮滅,恐怕已無法歷數。從這個意義上説,村落的衰敗,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社會發展、新陳代謝的必然。
  如今是屬於城市的時代,無論是財富還是人才,幾乎都是單向地由鄉村流入城市。不過,如果認為到了城市化時代,村落已然過時,衰敗湮滅是必然結果,恐怕並不恰當。事實上,把城市化與古村落對立起來,並不利於城市化本身。當城市缺乏了鄉土與歷史的支撐,恐怕本身都將缺乏立足點,甚至難免因為找不到根係而産生漂浮感。從這個角度來看,村落其實不應該因為城市化的進程而逐漸荒蕪,鄉土文明與文化也理應得到傳承和接續,它不僅應該是原住民的心理依託,更是城市人心理與文化棲居所不可或缺的。
  不可否認,相比任其衰敗,對於古村落的保護,的確顯得有點吃力不討好。不過,歐洲的建築與文明之所以為人所仰慕,其實並不在於它有多少現代建築,而恰恰在於其對歷史建築的近乎苛刻的保護。即便是中國,之所以享有東方文化古國之美譽,其實同樣不在於我們建了多少東方明珠或“鳥巢”,而恰恰在於中國悠遠漫長的歷史文化及其留存遺跡對於當今社會乃至世界的影響力。正如陳丹青先生所説,“我們的文明自信其實更多來自歷史的深處”。但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如今,一邊是有堪稱“活化石”的古村落頻頻消失,一邊卻是“文化名村”的大舉興建;一方面沒錢保護“活化石”,一方面卻不吝鉅資打造假文物,這背後的畸形利益鏈與扭曲的價值觀,值得我們反思。
  其實,現代化本並不意味着喜新厭舊或是以新換舊,如何讓現代化與村落文明協調起來,恰恰應該是發展的應有之義。歷史的保護與現代化的發展本不矛盾,只有讓鄉村仍可觸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得上是真正具備了現代文明的氣質,也只有尊重歷史的現代化,才不會自毀根基、自廢武功。基於此,村落當然不必非得長生不老,但是,對於當代中國而言,卻不能失去對於自身鄉土文明的體認、敬畏與關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城市化蠶食村落的社會憂思 2012-10-22
城市化最大問題是效率低下 2012-10-17
城市化過程中遷移農民權益保護機制 2012-10-14
健康的城市化是增長的新動力 2012-09-28
要健康的城市化 2012-09-2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