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解焦慮需要更多制度“藥方”
2012-10-29   作者:木須蟲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不知從何時起,“壓力山大”成了都市白領自嘲的流行語。最新的一項“2012關愛職場白領、關注白領健康調查”顯示,2/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處於亞健康狀態,工作壓力、環境污染和缺乏鍛煉位列前三位。另外一家世界知名調查機構也得出過類似結論:中國內地上班族在過去一年內所承受的壓力,位列全球第一。(10月28日《中國青年報》)
  壓力大、焦慮、惶恐,早已是當下城市生存艱難並不陌生的代名詞,相關的調查數據不過是將一個又一個具象的個案,變成了群體性某種特徵。環境決定心態,反過來,心態也折射出群體生存與生活環境的艱難。
  在物質保障方面,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總體有待完善,人們對醫療、養老、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問題缺乏穩定感,因此,努力將未來收益“折現”到當前實現,它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推動着每個個體沿着既定的軌道,不知疲倦地運行,其代價就是透支身心健康。比如,28日《長江日報》報道,年收入百萬網店店主過勞死,便是被金錢與物質綁架的一個樣本。
  在精神方面,當前社會的唯金元價值、財富決定社會地位的畸形觀念,以及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貧富差距擴大,不少人産生“相對被剝奪感”,群體性焦慮情緒嚴重,這加劇了急功近利、膚淺急躁的社會氛圍,從而導致群體精神壓抑,既會對自身健康造成損害,又會對社會秩序造成危害。有統計顯示,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亡的人數達60萬人,越來越多的都市白領處於“亞健康”狀態。與此同時,通過虐待、甚至報復社會來釋放壓力的惡性案例也呈上升之勢。
  緩解社會集體焦慮,不能僅僅依靠個體的自我心理“按摩”,而是需要更多制度“藥方”來標本兼治。
  一方面,要堅持發展以人為本的觀念,讓更多的發展成果為社會群體共同享有,通過調整社會財富分配方式,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增加公共保障支出,賦予公民更強的基本保障,逐步消解住房、教育、就醫、就業、養老等方面的現實壓力。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心態建設,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輔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在利益分配、公共管理、司法行政等多個領域,作出更有利於保障社會公平的重大調整,營造更為寬鬆的社會生活環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高薪無法治愈“城市焦慮症” 2012-10-24
“月薪9000才不惶恐”反映身份焦慮 2012-10-23
解讀出身焦慮要理性 2012-09-26
按家徵個稅不可行刺痛“稅感焦慮” 2012-07-23
警惕中日經濟逆轉之後的日本焦慮症 2012-07-1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