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農産品生産價格和食品消費價格累計上漲幅度分別為106.5%和85.3%。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産品和食品價格運行史上是沒有過的。農産品價格連續多年普遍上漲,正在影響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和政策調整。
研究發現,擴大農業生産並沒有對穩定農産品價格發揮應有作用。而農産品和食品消費增長速度並沒有比生産和供給速度來得快,但農産品價格為什麼還是連續多年普遍上漲呢?如果用貨幣超發來解釋近十年我國農産品和食品價格持續普遍上漲,也是缺乏數據支持的,難以令人信服的。
比較一個相對較長時期內的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和農業生産要素價格變化而帶來的農業生産成本的變化,以及相應的農産品價格變化,不難發現農業生産成本上升速度與農産品價格上漲幅度比較接近。如果是成本推動主導農産品價格上漲,那麼我國近10年農産品價格不斷明顯上漲則是必然的。
自2003年以來,我國農産品價格出現連續多年普遍上漲,部分年份和部分農産品價格漲幅還相對較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1年與2002年相比,我國農産品生産價格和食品消費價格累計上漲幅度分別為106.5%和85.3%。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産品和食品價格運行史上是沒有過的。農産品價格連續多年普遍上漲,最終影響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和政策調整。
在未來中短期內,我國農産品價格還會繼續普遍上漲嗎?發展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過程中農産品價格長期趨勢是上漲。但農産品價格的變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要準確回答未來中短期我國農産品價格是否繼續普遍上漲,難度很大。但是,簡要回顧並分析近10年我國農産品價格走勢的主要影響因素,無疑有助於我們對未來中短期內我國農産品價格的運行態勢有清醒認識。
對於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説,在近10年中對日常生活的感受和議論,可能少不了農産品和食品價格上漲的話題。凡是記憶力較好的消費者,無論是到超市去購買糧油,還是到農貿市場去買菜,或者到飯館和食堂就餐,經常會感到幾乎所有的農産品和食品的價格在不斷上漲。有時甚至一天一個價,有時短期內竟然成倍地上漲。而蔬菜已進入以元為計價單位的時代,牛肉和羊肉價格更是居高不下。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也能夠很好地驗證普通老百姓對農産品及其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感受。2003年,我國農産品價格運行基本結束了持續多年的低迷狀態,開始普遍上漲。直到2012年,我國農産品價格上漲勢頭仍然沒有改變。這一階段,我國農産品價格上漲具有持續性、普遍性,累計上漲幅度較大等特點。
從整體上看,2003年以來,只有2009年的農産品生産價格(農民銷售農産品價格)出現過小幅度下跌,其他年份都呈出為上漲。特別是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農産品生産價格比上年漲幅都超過了10%。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價格自2003年以來只有上漲的年份,沒有出現過下跌的年份。2011年與2002年相比,我國農産品生産價格和食品消費價格累計上漲幅度分別為106.5%和85.3%。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産品和食品價格運行史上是沒有過的。
從不同農産品來看,自2003年以來我國所有農産品價格都普遍地上漲。在主要農産品中,油料生産價格上漲幅度最大,糧食、蔬菜和生豬等生産價格也都翻倍上漲。2011年與2002年相比,糧食、油料、蔬菜和生豬生産價格分別累計上漲了1.1倍、1.7倍、1.1倍和1.2倍。其他主要農産品,如水果、禽類和牛羊肉等生産價格累計漲幅都超過60%。
農産品和食品價格連續多年普遍上漲,已經對居民生活水平産生了不利影響。近10年來,雖然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但是由於食品價格累計上漲幅度較大,居民食物消費支出增加明顯,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恩格爾系數(食物消費在全部消費支出中比重)則下降緩慢,特別是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部分年份不降反升,一些低收入家庭在肉類等價格大幅度上漲年份則明顯地減少肉類等消費。科學發展觀要求經濟發展必須以人為本。如果農産品和食品價格上漲幅度過大,恩格爾系數降不下來,居民生活質量不能改善,則這種發展方式顯然需要轉變。
針對我國農産品和食品價格不斷普遍大幅度上漲,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財政投入。特別是取消了農業稅,不斷增加農業補貼,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創新,千方百計地擴大農業生産,穩定農産品價格的意圖十分明顯。但是,事實表明我國擴大農業生産並沒有為農産品價格穩定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是為什麼?是農業生産能力擴大不成功嗎?
我們先不考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農産品産量數據,以避免因擔心統計數據中是否有水分而對我們的分析判斷産生干擾。農産品生産價格多年普遍明顯上漲,理應會對農民銷售農産品價格上漲預期發生影響。國家連續9年發布中央一號文件,顯示國家對發展農業生産的重視,農民直接獲得的收入性補貼不斷增加。理論上説,市場力量和國家重視都會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産的積極性。
但是,我們在農村的實際調查中了解到,一些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地方確實不太重視農業生産,當地農民更加期盼徵地補償,以獲得遠超過農業生産的收益。但是儘管如此,多數地方的農民還是千方百計擴大農業生産,增加農産品産量和商品量。
近些年來,耕地租金、雇傭農業勞動力工價越來越高。過去,每畝地租金一般都不會超過200元,如今每畝地沒有500元的租金基本上租不到可以規模化耕作的土地。耕地租金明顯上升,表明農村有人搶地種。過去,雇傭一個年輕農業勞動力每天不超過30元。如今雇傭年輕勞動力每天超過百元越來越普遍。年輕農業勞動力工價上漲,表明農業商品生産正在替代家庭自給性生産。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農業生産能力持續擴大,主要農産品産量不斷提高。糧食生産已經實現了八連增,總産量由2003年的4.3億噸增加到2011年的5.7億噸。今年糧食有望再增産。近10年來,其他主要食用農産品,如油料、糖料、肉類、奶類和水産品也都呈現出明顯地增産。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主要農産品普遍增産而價格卻不斷上漲,顯然與市場經濟學中的供給增加價格下跌的基本原理是不相吻合的。在這種情況下,當統計數據不支撐某個經典理論時,人們往往就會懷疑統計數據。這有沒有道理?我國統計數據是否可靠?國家統計局經常做出各種解釋。
值得説明的是,我國糧食和其他主要農産品的生産數據由統計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供,而農産品進口數據則是由海關歸集的,相對可靠。數據顯示,我國大豆進口量近10年來增長了約4倍,由2002年的1131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5264萬噸,而豆油和其他食用植物油也多次明顯上漲。這是為什麼?似乎也不符合經典理論的解釋。
綜合各種數據信息來分析,近10年來,我國國內主要農産品生産普遍增産,一些農産品進口量增加明顯,國內農産品市場供給呈持續增加態勢這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農産品市場供給量不斷增加而價格卻出現明顯上漲呢?農産品供給增加,雖然是平抑農産品價格的重要因素,但是市場經濟中還有其他因素同樣影響農産品價格走勢。農産品價格是漲還是跌,是多重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展望未來,我國將繼續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産的積極性,依靠科技創新和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提高農業生産能力。那麼,這樣做能否平抑農産品價格過度上漲呢?歷史是值得參考的鏡子。近10年來農産品供給增加而價格不斷上漲的事實表明,提高農業生産能力,增加農産品供給,未必一定就會扭轉農産品價格繼續上漲的勢頭。發展農業生産,增加農産品有效供給,可能僅僅是穩定農産品價格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對農産品價格上漲的問題還需要綜合起來看,其利弊得失恐怕也是多方面的,並不是那麼非白即黑,那麼簡單。
我們從單純的農産品供給方面考察了它與農産品價格之間的實際關係,發現了二者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市場上決定農産品價格走勢的,除了有供給的力量外,還有需求的力量。既然農産品供給增加無法很好地解釋其價格走勢,那麼農産品價格多年普遍明顯上漲,是否是農産品增産速度跟不上農産品消費增長速度的後果?
研究發現,居民對農産品和食品消費增長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人均對農産品和食品的消費量,二是人口規模。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購買食物數量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費數量,可以看到近10年沒有明顯變化,甚至在食品價格高位上漲時反而有所減少。從人口規模來看,我國已經進入到低生育時代,每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5%。以下,只有大約20世紀90年代的二分之一,人口增加極其緩慢,人均主要農産品佔有量總體上保持小幅度增長的態勢。
不考慮工業用農産品消耗,我國農産品和食品消費增長速度理應沒有生産和供給速度快,多數主要農産品和食品供求關係理應是不斷改善的。農産品供求關係持續改善而價格多年不斷明顯上漲,目前確實是不能完全解釋清楚的一個謎。
針對羊肉價格已經多年持續高位運行的問題,今年8月份我們課題組到新疆進行調研。新疆是我國羊肉生産消費較大的地區。我們調查期間,在烏魯木齊北園春市場上詢問了某個羊肉商鋪,據説該商鋪去年8月份每天可以賣出去大約10隻羊,而今年只能夠賣出去大約6隻羊,而且購買羊肉的多數是飯店,普遍居民家庭購買羊肉的情形明顯減少。這個案例雖然不能説明羊肉價格高位上漲讓所有居民都減少羊肉消費,但是至少説明羊肉價格高位上漲讓消費者減少需求的情形是存在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可以證明農産品價格高位上漲,居民家庭購買量是減少的。2008年,豬肉價格在高位運行基礎上進一步上漲,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城鄉居民家庭普遍地明顯減少豬肉的購買量。佔城鎮居民10%的最低收入戶家庭在2008年人均購買豬肉只有13.1公斤,而農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消費豬肉只有12.6公斤,分別比2006年減少3.2公斤和2.9公斤。
我國城鄉低收入居民家庭人均每個月消費豬肉大約只有1公斤。從家庭糧食安全保障情況來看,我國高收入消費者可能營養過剩,肉類消費過多,而低收入消費者攝取的蛋白質普遍達不到安全營養水平。可見,農産品和食品價格過快上漲,不但影響到居民消費支出,增加消費者負擔,更有嚴重者可能會帶來部分居民必需食品消費數量的減少,從而影響到生活質量。
進一步分析,未來中短期內農産品價格進一步上漲,是否會對食品消費産生影響,從而通過消費需求的調節實現農産品和食品價格的穩定?從短期來看,農産品價格高位運行,對消費存在着調節效應。但是,價格對農産品和食品消費的調節可能會被收入增加的效應所替代。如果單純地依靠壓抑低收入群體對農産品和食品消費的辦法,可能很難穩定住農産品價格。農産品和食品價格繼續上漲,國家勢必要不斷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退休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低收入群體開闢更多就業崗位,這樣又會推進農産品和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
近10年來,我國農産品價格不斷明顯上漲,有觀點認為是貨幣供給量增長速度過快帶來的。貨幣增發導致通貨膨脹。農産品價格上漲不過是通貨膨脹的具有體現。這種觀點是否成立?要回答這個問題涉及兩個方面:第一,貨幣供給是否異常?第二,貨幣增長是否必然造成通貨膨脹和農産品價格上漲?
不可否認,近10年來,我國總體上實行相對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供給量增長速度相對較快。但是,比較改革以來我國年度貨幣供給量增長速度,不難發現近10年各類貨幣的年度供給量增長速度總體上趨緩,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速度加快的態勢,各類貨幣年度增長速度比20世紀90年代要低。因此,認為近10年貨幣供給政策過於寬鬆是缺乏數據支持的。
可能也有人認為近10年貨幣供給量增長速度沒有明顯加快,但是相對於經濟總量的貨幣供給量偏多。這種觀點是否可靠?對比年度國內生産總值與當年不同類型的貨幣供給量年末餘額,二者的比率並沒有呈出一致性的變化來。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近10年來,年末流通中的現金M0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率呈現為下降,由大約0.15下降到約0.11;年末狹義貨幣供給量M1和廣義貨幣供給量M2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率呈現為上升,分別由約0.5上升到約0.6和由約1.0上升到約1.8。
狹義貨幣供給量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率上升不明顯,而廣義貨幣供給量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率上升明顯,可能都是國民經濟金融化程度提高的必然。據此很難判斷近10年我國貨幣供給量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是不相適應的,更不能説我國貨幣供給就一定是多了。
退一步説,即使認為對近10年貨幣增發導致了通貨膨脹和農産品價格上漲的假設是成立的,接下來一個更大的疑問可能就來了:為什麼近10年的通貨膨脹中只有農産品和食品價格多年不斷明顯普遍上漲?一般認為,食品價格不是反映通貨膨脹的核心指標。而這10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一直在領漲,食品價格對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貢獻超過60%。
可見,實證分析初步表明用貨幣增發來解釋近10年農産品和食品價格上漲,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單純地用貨幣政策及其貨幣供給量增長速度來判斷未來農産品價格走勢是難以做到的。
當農産品的供求關係和宏觀貨幣政策都無法很好地解釋我國近10年來農産品價格不斷明顯上漲這個謎的時候,用成本推動來解釋農産品價格上漲則可能比較合適。比較一個相對較長時期內的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和農業生産要素價格變化而帶來的農業生産成本的變化,以及相應的農産品價格變化,不難發現農業生産成本上升速度與農産品價格上漲幅度比較接近。
如果成本推動主導農産品價格上漲,則我國近10年農産品價格不斷明顯上漲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産要素價格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近年來,部分農業生産資料價格漲幅較小,雖然不能作為農産品價格上漲的主要解釋因素,但是,在調查中了解到農業雇工工資上漲和農地租金上漲明顯高於農産品價格上漲。這是否意味着除了農業物質生産成本上升對農産品價格上漲具有推動作用外,在農業要素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農業用工和農用地等要素價格上漲對農産品價格的推動作用將不斷顯現?這有待進一步觀察。
如果成本推動,特別是農業生産要素價格上升推動農産品價格上漲的效應繼續存在,不難推斷未來中短期內我國農産品價格仍將保持上漲態勢。人地關係緊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經濟發展,建設還要佔用土地,農地更加緊張,租金還要上升。經濟發展,我國勞動力供求關係也在變化,民工荒的不斷出現,意味着農村勞動力工資水平還會提高。面對農業生産要素價格上升的壓力,如何才能破解農産品價格要基本穩定這個難題?未來需要結合我國國情不斷探索。
從國外經驗看,面對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和農業生産要素價格的上漲壓力,可以從增加相對低價的農産品進口,以及提高農業要素生産率等途徑消化農業生産成本,以促進農産品價格的穩定。但是,大幅度增加農産品進口,可能會進一步削弱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威脅國家糧食安全。通過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擴大農業生産規模,提高農業要素生産率是未來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未來我國農産品價格走勢可能主要取決於農業生産成本上升幅度及其要素生産率增長速度的綜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