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媒體報道,隨着一些地方土地財政功能受阻,對企業徵稅、罰款就加大了力度,徵收“過頭稅”的現象也開始出現。杭州杭派女裝商會秘書長孟平説,所在區的區長隔三差五找稅務局長開會,把這個壓力都分攤到企業頭上。今年稅收增幅不夠,為了數字上好看,就把明年的部分稅收都拿過來“預支”。“當財政局的一位領導來收‘過頭稅’時,對我説‘兄弟幫忙’,你説,我能怎麼辦?”孟平説。 儘管財政部此前三令五申嚴禁徵收“過頭稅”,但顯然地方政府不怎麼買賬,而財政部的禁令似乎也只是嘴上的禁令,而不會認真去落實。“過頭稅”問題,在於政府相對於企業的強勢,在於行政權力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規範、制約和監督,使得“過頭稅”成為困擾我國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痼疾。 今年以來,國家&&了一系列包括“營改增”在內的結構性減稅政策,同時還取消了上百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這對緩解企業壓力、刺激居民消費不可謂不給力。但在減稅的背景下,企業並沒有獲得減負的效果,見諸媒體的仍是企業關於進一步減負的呼籲,都覺得自己的負擔仍很嚴重。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減稅的效果被加強稅收徵管、非稅的罰沒收入以及“過頭稅”給對沖掉了,兩個相反的作用力之下,負擔還是那個老樣子,甚至在一定程度和一些地方變得更加嚴重。 政府在收稅、罰款方面權力的強勢,極容易形成濫用的局面。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在財政增收的硬指標和講大局壓力下,權力的濫用也變得理直氣壯,法律變成了人情。而政府這個人情,對於企業而言,是不敢不給的,即使心裏叫苦不迭,也只能硬着頭皮答應下來。可是“過頭稅”一旦徵收起來是會上癮的,今年把明年的徵了,明年就只好再把後年的徵了,每年都在寅吃卯糧,就容易失控。 過去十數年,中國經濟一直在高速發展,被國際公認是“奇蹟”。但我們知道,這種奇蹟式的發展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資源、環境、人力成本等不能持續透支,經濟要轉型,發展要改革,速度要降下來,謀求更具效率、更能創新、更加環保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中央政府一直倡導的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速度從奇蹟回歸常態,政府財政收入自然也要適應這樣一個降速的趨勢,因此相應的開支就應該減少和節約,而不是還強求經濟高速發展時的財政增收速度,以至於實現不了就向企業施壓。 經濟增長出現的困難,辯證地看也是一個機遇,因為只有危機才能倒逼出改革的動作,政府才有轉型的壓力和動力,從大包大攬型的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危機反而成為我們進一步發展的跳板。如果相反,在危機的時候去做一些類似徵收“過頭稅”的事情,則有可能讓我們遲遲走不出發展模式的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