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背後的特權思想更應該取消
2012-10-23   作者:吳睿鶇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市場上假借國家機關名義,打着“專供”和“特供”名號的産品不少,據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曝光,市場上銷售的所謂“專供”、“特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目的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提高産品的價格、提升産品的銷量。專家提醒,消費者應該警惕這些産品背後的騙局,防止因為産品的質量問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儘管國家工商總局等四部委,針對生産銷售“特供”、“專供”商品的專項行動來得有些遲緩,但總算出重拳了,這不僅能打擊假冒偽劣商品,整肅商品市場,也有助於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特供”現象,是物質匱乏的産物。隨着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的發展,198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的決定》就明確指出:取消對領導同志少量食品的“特供”(領導專用),固定供應點的所有食品一律按市價、按市民定量供應;價格和經營業務接受物價、工商部門的監督。然而,“特供”作為一項制度在中國已經廢除了二十三載,可各式各樣的“領導專用”在社會上還很流行。
  現在的問題是,雖然有些“特供”是假冒偽劣商品,但毋庸諱言也有不少“真特供”。“真特供”不僅意味着産品質量更好的保證,更是一種特權的象徵。精明的商家抓住了商機,這些“專供”和“特供”商品的出現,恰恰是當今有些官員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投射。
  倘若從市場供應的視角來審視,商品安全可靠,應成為企業遵循的基本道德底線。如果在實施過程中搞特殊,把本應平等供應全體百姓的商品變成了少數人的特供産品,甚至專用産品,這不僅割裂了幹部與群眾之間的關係,影響到社會的和諧,也不符合執政為民的理念。
  按照共産黨人的宗旨,任何時候,官員與普通群眾的生命權與健康權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之分。唯有官員與百姓同喝“一瓶酒”,同吃“一個籃子”的菜,同用一種商品,才能共同感受到民生疾苦,體會到社會的冷暖,從而激發抓好各種商品質量的內生動力。
  從某種程度上講,打擊和清理“專供”和“特供”商品並不難,而隱匿在特供商品背後的特權思想,倒不是很容易徹底清除乾淨。有鋻於此,一方面,要摒棄“特供”和“專供”系列産品,真正把各種商品由“特供”、“專用”變成普供,我們的商品安全才有望得到根本性改觀。與此同時,在打擊“特供”、“專用”商品的同時,更要約束權力,比如通過限制三公消費,讓“特供”商品沒有生存市場。總而言之,期待服務於“特權”的“特供”,能早日隨“特權”一塊消失。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真特供”普遍,所以“假特供”氾濫 2012-10-23
工商總局:集中清理網上濫用"特供""專供"標識商品 2012-10-22
專家:假冒"特供"商品違反廣告法 消費者勿輕信 2012-10-22
“特供”禁而不止 消費者切莫被誤導 2008-11-05
高品質再生水特供奧運中心區 2008-07-2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