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因素主導大宗商品沉浮
2012-10-19   作者: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張茉楠

  美國QE3以及全球央行聯手釋放流動性之後,全球大宗商品方面並沒有出現此前所預期的新一輪反彈,反而凸顯疲態,到底誰是主導大宗商品走勢的決定性力量?
  美聯儲宣布實施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激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熱情,國際期貨市場原油價格甚至一度突破100美元/桶,而且在流動性的催化下,特別是在由於美國、俄羅斯以及烏克蘭等國家罕見極端天氣影響農作物生産,國際農産品在大豆、玉米以及小麥等穀物産品的帶動下大幅上漲,漲幅較大的國際市場豆粕一度飆漲超過60%。
  然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大宗商品方面並沒有出現此前所預期的那樣大幅上漲或是新一輪反彈,國內工業品方面更是全線收跌。其中,石化類商品跌幅明顯,塑料期貨主力合約1301收於每噸1.019萬元,跌幅2.58%;甲醇期貨主力合約1301收於每噸2811元,跌幅2.02%。制約商品和資源品漲勢的力量是什麼?
  從中長期看,實體因素而不是虛擬因素主導大宗商品市場沉浮。中國需求周期以及傳統重工業化産業周期行將接近尾聲,很可能預示着國際大宗商品的超級“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就需求量而言,中國多種大宗商品需求量,位居全球首位。2002~2007年間,中國鋼鐵産量從1.82億噸增長到4.89億噸,增量為3.07億噸,佔同期全球鋼鐵産出增量4.4億噸的70%。同期,中國銅、鋁、鐵礦石、石油四種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長,對全球消費增量貢獻比分別為51%、56%、89%和33%。
  然而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到達“峰值”後的趨勢性放緩,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難以走出“獨立行情”。
  此外,由於中國今後將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种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就意味着中國未來的經濟將越來越少依靠商品製造,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再平衡的背景下,中國對於大宗商品的需求將越來越小。從中長期看,中國正在告別兩位數的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將下一個&階,從高速增長進入中低速運行。
  但是從勞動力、技術和資本等基本要素看則發生了更大的變化,享受基礎要素的“紅利期”很快就要期滿。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導致的勞動力供給的變化、由政策和人口結構導致的儲蓄率變化,以及由勞動力再配置格局導致的全要素生産率都會出現變化。過去幾年來中國市場上大宗商品的存貨數量大大增加,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這些未消化的存貨可能讓中國成為幾種大宗商品的凈賣家。
  因此,由中國需求基本面支撐的大宗商品、資源的繁榮周期也將趨於尾聲。中國“過度工業化、過度出口依賴、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增長模式難持續。經濟增長將從由大量消耗資源的模式,轉為由通過改善資源使用效率所推動,失去了需求的支撐,全球大宗商品超級周期也將接近尾聲。
  最後,從全球結構調整角度看,以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轉變發展方式、重建國際競爭優勢和提升國際地位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戰略任務。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力推“再工業化”戰略,但美國所指的“再工業化”絕不是簡單的“實業回歸”,而是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銀行有錢貸不出折射出實體企業不景氣 2012-10-16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需要“智謀” 2012-10-12
促進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 2012-10-10
美聯儲QE3須着力支持實體經濟 2012-09-18
美聯儲QE3須着力支持實體經濟 2012-09-1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