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莫言那樣銘記“飢餓”的歷史
2012-10-16   作者:翟春陽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10月16日是第21個“世界糧食日”。國家糧食局日前向全國廣大糧食幹部職工發出倡議,倡導自願參加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産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
  國家糧食局倡導本系統職工進行“24小時飢餓體驗”,當然不錯。並且只是倡導,並非強制,一些網友講“餓出病來怎麼辦”,是杞人憂天了。但也正因為是“倡導”,那麼到了16日,是否真有幹部去體驗、有多少幹部去體驗,也就不能不讓人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話可以扯得遠一些。在不少宗教習俗中,也有在某一日“禁食”的傳統。當然他們“禁食”的目的並非為了體驗飢餓,而是要通過禁食表達一種宗教情懷。宗教習俗中的“禁食”基本上也是憑自覺,而且絕大多數教眾也都能做到自覺,原因無他,因為“人人心中有神明”。為什麼要扯這個?我想説的是,國家糧食局倡導的“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要真正實現“體驗”的意義,同樣需要廣大糧食系統幹部有那麼一種“宗教情懷”——你必須心裏裝着糧食安全,心裏想著全球還有超10億人處於饑饉,你還必須有着對職業精神的尊重,否則,你怎麼可能認認真真的去體驗飢餓?
  話還可以扯得再遠一些。中國作家莫言榮獲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是這幾日中國社會的大事,究竟是什麼促使莫言走上了文學道路?莫言説,是“飢餓”。可能現在很多人都沒有經歷過飢餓,而莫言那一代人則對“飢餓”銘心刻骨。1955年出生的莫言正趕上從1959年到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為了填肚子,野草、樹皮,他什麼都吃,甚至連煤塊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裏的小學拉來了一車亮晶晶的煤塊,莫言和小夥伴一擁而上,每人搶起一塊煤,咯嘣咯嘣啃起來,覺得那煤塊越嚼越香,還説“味道好極了”。但莫言其實還是很幸運的,説其幸運,不是因為他成了大作家,成了諾獎獲得者,説他幸運,是他畢竟度過了災難。那個時代,餓死了多少人啊!
  莫言對飢餓的記憶,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那並不是一場單純的天災,天災之外還有人禍。那是一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的時代,那是一個“畝産萬斤”的時代,但那也是一個“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時代。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遭遇的天災少嗎?哪一次不是“百年一遇”?但哪一次出現過餓死人的事情呢?這裡也有一個“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當年會餓死人,放到今天就不會?國家糧食局發起的“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目的是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産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這個目的當然很好,但糧食安全的最大關鍵其實不在這裡,糧食安全不是節約出來的,而是通過有效的機制生産出來的。我們在進行“飢餓體驗”的時候,應該勻出一些時間來“回味”歷史;我們尤其要警惕對歷史的遺忘甚至美化,絕不可以重蹈歷史的覆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體驗飢餓總比高談闊論好 2012-10-16
廠家大玩飢餓營銷 國人熱衷“小富即奢”多為炫耀 2012-08-12
飢餓催生靈感 屬於方便麵的年代 2012-06-05
[關注]網民議蘋果停售:“飢餓營銷”玩過火了 2012-01-17
《30歲,飢餓感比什麼都重要》 2011-11-2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