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眾議院以“國家安全”為由主動挑事,向華為、中興這樣的中國龍頭企業直接發難,不僅僅是當前美國選戰白熱化下政客們打中國牌這麼簡單,它折射出歐美對中國的經濟冷戰思維,同時,亦反映了中美力量此漲彼消的當下,美國愈來愈顯焦躁失衡之態。 最近,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對華為、中興的調查報告激起軒然大波。報告用質疑的口吻將“安全威脅”的帽子扣到了兩公司頭上,華為、中興“躺着中槍”。 美眾議院的邏輯根本站不住腳。從其調查內容可以看出,這份長達52頁的報告充斥着“懷疑”、“無法確信”、“可能”等臆斷詞語,缺乏真憑實據。我們不妨打個比方,IBM、甲骨文公司的大型數據庫軟體在中國的電力石化等重要行業應用不少,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對中國政府和居民電腦的滲透更是無孔不入,蘋果的iPhone手機在國內的用戶也是非常普遍,近日媒體更曝出蘋果手機洩露台灣秘密軍事基地的有關信息。那麼,中國政府是不是據此就該臆測這些美國大跨國公司的産品留下安全後門,對中國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呢?答案顯然不是。 不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這些山姆大叔的跟班兄弟也沒閒着。最近,英國下議院一個委員會正考慮對華為展開調查,加拿大近日亦暗示將排除華為參與政府網絡建設,澳大利亞政府也曾禁止華為公司對造價高達375億美元的澳大利亞國家寬帶網設備項目進行投標,這些國家“圍剿”華為的理由同美國基本類似。 隨着中國的不斷崛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基本形成一種逢中國企業必堵的思維定勢。從中海油2005年競購優尼科、華為歷次並購未果、最近三一重工對美國有關風電場的收購被美國總統否決等事件中可以看到,一堵防範中國企業的“華盛頓墻”已然構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眾議院以“國家安全”為由主動挑事,向華為、中興這樣的中國龍頭企業直接發難。 筆者以為,美國眾議院的上述舉動,不僅僅是當前美國選戰白熱化下政客們打中國牌這麼簡單,它折射出歐美對中國的經濟冷戰思維,同時,亦反映了中美力量此漲彼消的當下,美國愈來愈顯焦躁失衡之態。 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積累,中國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巨龍的崛起,對美國的霸權形成了有力挑戰,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分歧隨之更加廣泛,包括經濟、人權、台灣、南海和武器擴散等問題。美國著名學者薩繆爾 亨廷頓的大作——《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就曾指出,中國不願接受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或霸權;美國也不願接受中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或霸權。兩百多年來,美國一直試圖阻止在歐洲出現一個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大國。而從美國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美國1899年和1900年兩度照會英德法意日俄六國,要求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以求機會均等”)以來的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裏,美國在東亞也試圖這樣做。 由於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歐美經濟這幾年一直在打亂仗,歐元區國家受困於歐債危機泥淖難以自拔,而美國經濟近來雖然顯現樓市復蘇等苗頭,但財政懸崖等問題依然高懸,未來經濟仍需靠貨幣持續放水來療傷。美歐諸事不順,必然會從經濟金融等諸多領域想盡辦法,對中國進行壓制。譬如,美意圖利用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實現對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切割,欲通過TPP建立排斥中國的貿易壁壘,在亞太區域搞經濟冷戰;在匯率操縱問題上反復做文章,以迫使中國就範;頻頻揮舞貿易保護大棒,對國內産業發起大規模“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挾世界印鈔工廠地位,放任自家産業空心化,有意遮蔽當今全球産業分工不斷洗牌的現實,把失業問題與中國挂鉤,為美國自身政策失誤尋找藉口……對此,中國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雖然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目前僅是建議,但切不可小視其阻嚇所産生的副作用。不妨設想,儘管同華為中興的業務合作或許比較誘人,但一旦某樁生意被貼上事關美國“國家安全”的標籤,無論哪個外國企業都得掂量掂量。中國有關部門和當事企業對此不能大意,應採取有力措施進行反制。相較於“雙反”調查,美眾議院這種級別的部門射出的“冷箭”
可能更難防備。以往的經驗證明,中國光靠外交部門的強烈憤慨或譴責基本不管用,建議在全國人大或國務院層面成立更高級別的機構進行應對,一方面嚴正交涉;另一方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拿出有效手段,讓其付出相應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