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二季度,第三産業同比增速超過第二産業,是二季度GDP增速好於預期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社會發展正處於人口結構和收入分配的拐點階段,應順勢而為,抓住有利時機發展第三産業。 在中國經濟潛在增長動力放緩的大背景下,第三産業景氣度持續高於製造業,表現為非製造業、製造業PMI指數一強一弱。今年前9個月,滙豐中國製造業PMI指數均位於臨界值以下,上限為49.6,平均值為48.6,較去年同期均值下降2.6個百分點。而滙豐中國非製造業PMI經營活動指數均位於榮枯線以上,下限為52,平均值為53.4,較去年同期均值上升0.8個百分點,顯示非製造業景氣度依然較高,活力和韌性遠好於製造業。 製造業發展面臨瓶頸,發展第三産業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製造業兩頭在外,原材料和需求都依賴全球市場,過去依靠勞動力優勢成為製造業大國,但是隨着我國人口結構拐點來臨,勞動力成本壓力日益凸現。2012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1%,而勞動力成本仍在快速上升,今年上半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同比上漲13.1%。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産業比重仍較低。2011年,我國GDP構成中,第三産業增加值佔比43.1%,不僅低於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的78.4%、71.9%,也低於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的54.7%。第三産業內部結構也欠合理,在第三産業構成中,流通業佔據首位;房地産業和金融業佔比僅次於流通業,但均受制於宏觀經濟周期;科學技術服務業佔比不到4%,信息服務業佔比僅略高於5%。而發達國家第三産業主要以科技、信息等新興産業為主。 參照發達國家經驗,人口結構和收入分配格局拐點的來臨將推動第三産業發展。以韓國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其人口撫養比幾乎不再下降,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傾斜。與之伴隨的是,第三産業迅速發展,整個90年代,韓國第三産業佔GDP比重上升了7.8個百分點,而上世紀80年代僅上升2.2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正處於人口結構和收入分配的拐點,有利第三産業發展。2011年,我國人口撫養比由2010年的低點出現回升,收入分配亦出現傾向於居民的跡象。2012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現金純收入實際增速分別為9.7%、12.4%,均快於同期GDP7.8%的增速。 因此,應該順勢而為,抓住有利時機發展第三産業。不僅要提高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更要優化第三産業結構,更好地服務居民生産和生活。 在生活服務方面,文化娛樂産業和旅游業均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前者為例,目前佔第三産業比重不到2%,而發達國家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後,文化娛樂消費將快速增長,該過程一直持續到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2011年,我國人均GDP為5500美元,文化消費有望步入快速增長期,傳媒行業將明顯受益。另外,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銀發經濟、移動醫療等服務老年人口的産業也頗具吸引力。 在生産服務領域,環境管理和科學技術業潛力有待挖掘。“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領域累計投入將超過5萬億元,而2010年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行業增加值僅為1752億元,隨着環保領域投入的快速增長,其管理需求可能呈現爆發式增長。未來隨着金融業創新,風險被更好地管理,科學研究和地質勘探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等行業有望實現高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