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濟無盡的悲觀之後,亮眼的樂觀證據終於來了。
中秋、國慶雙節結束,國人的消費能力再次讓人大開眼界。據新華社轉引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從9月30日到10月7日,全國公路水路共運送旅客6.6億人次,同比增長8.8%。長假8天,全國公路完成客運量6.47億人次,日均達到8087萬人次,日均客運量再創歷史新高。這相當於全國近一半人口東南西北大流動了一次。如果刨除在不同路段內重復計算的人數,約略估計通過公路出行的人數約在2億人以上,超過整個歐元區的人口。
路橋公司幾十億元的損失,換來的是中國居民消費的強勁增長。據商務部監測數據,從9月30日至10月7日8天,全國重點監測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8006億元,比2011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增長15%左右。另據中國旅游研究院預計,今年十一長假,全國旅游接待人次約為3.62億,旅游收入約為1800億元。而全國假日辦的數據顯示,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連續多天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長超過20%,收入增長則超過30%。自從1999年推出
“黃金周”假期以來,國內旅游市場風生水起,2011年營收高達2.25萬億元,相當於全國財政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誰説中國人不消費,中國人在世界上以消費狂的面目示人。國家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為7025萬人次,同比增長22%;同年中國人出境旅游花費達到6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00億元,超過北京市2011年一年的財政收入。據國際退稅機構環球藍聯的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人的退稅總額佔法國退稅總額的四分之一,高居首位,其後是俄羅斯、日本、美國五年前,日本高居首位,其次是美國、俄羅斯、中國。國人陷入對國外路人皆知的大品牌的狂熱追逐之中。
長假相當於一次全民集體消費狂歡,幾個月鬱積的壓抑、辛苦在8天的時間裏得到了釋放,不必政府補貼,不必減免稅收,長假與免費高速公路,就能釋放出如此巨大的消費動能,那些認為中國經濟缺乏內在引擎者想必啞然無言。假日消費告訴我們,中國消費的中流砥柱是城市的中産收入人群,他們擁有一輛私家車、攢幾個月的工資可以擁有一兩件大眾奢侈品,他們的消費在休假期間集中釋放,他們需要全方位的服務。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保護、壯大中國的中産收入人群就是保護中國經濟的未來,而盤剝中産收入人群、處心積慮讓他們手中的錢縮水,就是在傷害中國經濟的根基。
毫無疑問,中國此前的交通基礎建設得到了回報,高速鐵路與高速公路是支撐客流與物流的基礎。降低出行成本使得消費意願上升,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獲益的消費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談判的方式,將收益補貼給路橋公司一部分。國人該學會在規則下進行公開的利益博弈了,而不是動輒把政府補貼、道路漲價當作解決一切經濟問題的利器,經濟學不會簡單到如此可笑的地步。基建當用於提升經濟效率,而不是做收取買路錢的山大王。
長假期間消費大熱,而房地産市場遭遇嚴寒。《上海證券報》披露,中原地産等多家中介機構監測到,黃金周期間全國54座城市住宅簽約量環比大降7成,簽約套數合計僅為1.6萬套。事實上,在2010年以前由於房地産與消費的統計口徑,使得房地産消費被大大低估。現在,這部分消費可能從房地産市場轉移到其他消費領域,將是中國經濟之福。
當然,拉動經濟絕非放個長假那麼簡單,假日經濟只是洞見中國發展潛力的一扇窗戶,如果把假日經濟當作常態經濟,就相當於把興奮劑當飯吃,將會出極大的亂子。如果把“興奮劑經濟模式”的邏輯推到極致,我們就會患上假日依賴症。
每次的狂熱消費之後,都將伴隨着消費洼地,正如春節之後必然出現消費淡季。在雙節之後,國人會進入一段時間的消費休整期,而國內的品牌依然未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製造業依然低迷,景區服務標準混亂,顯示中國旅游業仍處於野蠻生存時代。製造業升級缺乏制度配套、無未來收益預估的低效投資,都是中國消費時代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