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北京一家公司推出多款用真金白銀製造的月餅,價格最貴的黃金月餅售價為47620元/套。據銀行一位理財經理稱,上述金銀月餅很暢銷,“我們周圍全是政府機關,各地過節來送禮的買得多。”據專家介紹,金銀月餅價格遠遠背離金銀本身價格,不具備投資價值。 隨着“黃金月餅”的橫空出世並熱銷市場,使月餅不再是一種食品,而成為一種金飾工藝品,成為一種奢侈品,甚至成為官場“禮尚往來”的一種“特殊禮品”,這不僅是中秋文化的迷失,更是消費文化的變異。 消費文化包括物質消費文化、精神消費文化和生態消費文化,它是人類在消費領域所創造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隨着消費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承載和演繹中秋文化與飲食文化的月餅,也在人們的追求和創新中與時俱進。如今市場上不僅有適合大眾消費的“傳統喜慶型”月餅,更有社會精英階層用於社交禮儀的“商務送禮型”月餅。尤其是後者,迎合了中國市場越來越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這種月餅雖然價格比較貴,但其依然是一種食品。 然而,“黃金月餅”的面世,則讓月餅變成了一種奢侈品,也使消費文化蛻變為一種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是在西方國家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消費思潮,它極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費,追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並以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所在。這與消費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馳的,是反文化的東西,甚至是“文化垃圾”。 當然,我們抵制消費主義,並不反對人們消費奢侈品,畢竟消費奢侈品不等於奢侈浪費。更何況,奢侈品消費在我國不是單取決於年齡和收入,而是取決於“消費心理”。中國人消費奢侈品的根基在於消費文化,而不是産品本身。在中國,更多的奢侈品是用於送禮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場消費力就來自於社交心理,而“黃金月餅”的出現,也是迎合了這種社交心理。問題是,消費“黃金月餅”的並非是公眾,而是一些政府部門,使“黃金月餅”變成了權力自肥或權力尋租的一種“道具”,助長了官場奢腐之風。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法規已將金銀飾品加工業納入了特種行業管理範疇,實行了特種行業經營許可證制。可見,一些公司生産和銷售“黃金月餅”存在非法經營之嫌。因此,有關部門在對月餅進行專項檢查時,不僅要檢查質量,而且要檢驗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對於非法生産““黃金月餅”的行為,應予以嚴厲打擊,維護中秋文化的純潔性,弘揚健康文明的消費文化,遏制官場變相禮尚往來的不正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