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成交高溢價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2012-09-25   作者:趙曉 陳金保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樓市5月以來的回暖催生了9月土地市場的升溫,房企拿地溢價率持續攀升雖給當前吃緊的地方財政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是對於未來房價走勢而言,絕不是好消息。
  9月21日,北京出讓了通州和亦莊四宗地塊,合計出讓金額達到38.43億元,尤其是通州地塊溢價率超過120%,亦莊兩塊住宅用地成交價也均達到了合理土地價格上限,溢價率接近40%,大大超乎市場預料。
  在房企1至8月銷售業績普漲以及整體資金面全面緩解的情況下,全國主要城市的土地市場也都像北京一樣逐漸紅火起來。據媒體報道,從9月5日至9月13日,萬科、萬達、恒大、招商、華潤等品牌房企在全國土地市場頻頻出手,短短9天,10大房企買地金額就超過140億元。與此同時,較之上半年,9月住宅用地土地成交溢價率也大幅上升。9月6日,萬科以33.06億元競得一合肥地塊,溢價率為37.5%;9月12日,招商地産以8.86億元競得一上海地塊,溢價率更是達到75%。而時隔半月,這一紀錄就被北京的120%溢價率打破。
  足見,進入9月,土地市場升溫已非常顯著。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從2005年開始的房地産調控方式,基本上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即房價一上漲,就調銀根、調地根,收緊信貸、提高房貸利率、抬高首付比例、控制土地供應。這些措施對投資性住房需求的抑制或者去房地産投資杠桿化,肯定有短期的效果。但同時也帶來了兩個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是居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消費者成了捎帶的受害者;二是本來要抑制需求,可這樣的調控結果最後卻極大地傷害了供給。控制了土地供應,沒有了資金,開發商拿什麼蓋房呢?這樣的結果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供給會嚴重不足,而剛需卻不斷累積。一旦市場出現缺口,壓抑的需求便集中釋放,房地産市場的供求關係就會逆轉,新一輪房價暴漲就在所難免。
  而且,稍稍細究一下便知,這個缺口往往還是地方政府偷偷挖出來的。我們看到,每當新一輪調控政策&&時,購房消費者和開發商剛開始都是邊觀望邊博弈。隨着心理預期的改變,住房成交量開始下降,房地産開發商要麼以促銷去庫存化,以盡快回籠資金,要麼捂盤悄悄潛伏準備過冬。而消費者則是捂緊錢包等待房價回落。地方政府則馬上放慢土地供應的節奏,抱着好女不愁嫁的心態在一旁觀望。隨着博弈進入膠着狀態,有些前期過於冒進或小規模的開發商就會出現資金鏈緊張,經濟增速也會由於缺乏房地産經濟的有效支撐而緩慢回落。在這種博弈白熱化的緊要關頭,我們往往會看到各地方政府想方設法給調控悄悄開口子。而只要缺口一打開,消費者的心理預期瞬間便會逆轉,出於害怕再次踏空的心理,壓抑許久的購房剛性需求就會在短時間內集中釋放。開發商趁機提價,房價報復性反彈的戲於是再度開演,調控成果也就瞬間消弭。
  試想一下,如果在博弈的白熱化時期,政府加大土地供應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如果在加大土地供應的基礎上,再改“招拍挂”為“限房價競地價”呢?如果限完房價,再要求配建一定量的保障性住房呢?很可惜,這只是想象,從來沒有在現實中出現過。實際情況往往是,博弈平衡打破後,房地産市場價量齊升,開發商又有了鉅額資金,地方政府也樂於在高點加大土地供應。於是,地王又誕生了,經濟又回升了,有些人也高興了。可誰又想過,新的地王誕生,會為下一輪博弈埋下什麼樣的伏筆呢?
  時至今日,雖然中央一再強調的“從嚴調控”穩樓市政策和國務院督查組的切實行動讓地方政府的“悄悄開口子”小動作沒能得逞,但地方政府對土地供應的掌控和節奏還是沒能逃脫以上的邏輯。2011年,由於房價趨勢走低,房企拿地熱情不高,全國土地成交市場一片冷清。據統計,2011年一線城市除深圳土地出讓金額上漲外,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均下跌,全國13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9052.3億元,同比減少11%,大部分城市都未能完成年初制定的土地轉讓計劃。這其中,除了有房企規避資金風險的考慮因素外,土地成交價低於地方政府預期,進而導致地方政府捂盤和惜售是很重要的原因。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在2011年房價走勢趨緩時,地方政府要是能主動調低土地成交價,結果會是什麼樣呢?
  根據中原地産的數據,截至8月底,北京樓市可售庫存僅79242套,再次跌破8萬套,這意味着北京樓市新房庫存量創下了年內最低紀錄。從5月開始的樓市回暖在加速商品住宅去庫存化的同時,也使得房企有了拿地的底氣,在這種情形下,地方政府供地慾望也開始回歸強烈。房企願意激烈競地,政府願意推出優質地塊,好像皆大歡喜。但不能不考慮的是,高地價本來就是高房價的主要推手,所以眼下的高地價造就的一定是未來的高房價,那麼樓市調控會去向哪?
  我們認為,在“穩增長”和“穩房價”的雙重政策目標下,真正在意民生,可以有如下選擇:第一,繼續嚴格執行限購和限貸政策,必要時可以將此政策推廣至全國;第二,持續加大推出住宅用地量,保證未來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給,雖然現在來做這些已經有些遲了,但做了總比不做要好;第三,政府主動從土地收益中後退一點,大幅調低土地的成交限價,想辦法多推行“限房價競地價”或“限地價競保障房配建”的土地競拍模式;第四,加快推進房地産稅、土地制度改革、住房雙軌制等房地産調控的市場化機制建設。
  樓市調控,現在似乎又到了緊要關頭。無論還有多少爭議,有一點確鑿無疑,以往的房地産調控邏輯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尤其地方政府不能再繼續沉迷於高額的土地財政收益。不然,調控很可能前功盡棄。(作者趙曉係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金保係經濟學博士)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上周20個主要城市土地成交量減少 2012-06-25
近來樓市銷售回暖 土地成交低迷 2012-06-08
上海前4月土地成交均價下降六成 2012-05-16
北京一季度土地成交冷清 2012-04-05
1月全國土地成交量環比減半 2012-02-0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