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餘額為256400億元,比7月減少174億元,較7月末負增長38億元。
這一數據的公布再次引起市場對央行降準的猜測。市場之所以將外匯佔款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貨幣工具&&在一起,主要是央行行長周小川曾經明確指出,央行是否降準,外匯佔款變化是一個重要參考因素。外匯佔款如果減少過多,就會使得流通中基礎貨幣回籠過多,甚至影響到經濟發展,央行就會採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逆回購等措施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
然而,近兩個月外匯佔款雖然連續下降但額度並不大,兩個月總共為207億元。近段時間動輒上千億元的逆回購,向市場投放的貨幣遠大於外匯佔款的下降數額。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目的在於增加市場流動性,而目前通過逆回購,市場流動性總體並不缺乏。因此,即使外匯佔款連續兩個月下降,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必要性也不是那麼迫切。
同時,上周四美聯儲宣布啟動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其力度之大遠遠超過市場預期。美國大肆放水美元,使得美元大幅度貶值,對人民幣匯率帶來較大影響。人民幣一改過去穩定或略有貶值趨勢,已經開始連續多日被動升值。由於QE3是在9月14日&&的,其對市場的影響反映不到8月份的市場走勢上,僅從7、8兩月數據説明不了現在和今後外匯佔款的變化。市場預計,隨着QE3的推出,資金可能會重新流入新興市場,人民幣匯率也有望止跌回升,9月份我國外匯佔款數量將會增加,央行繼續放鬆貨幣政策的空間縮小,降準已經失去市場基礎。
從物價角度看,8月份消費物價指數重回2%,且中秋、國慶雙節將至,通貨膨脹有抬頭壓力。貿然降準只會使得釋放出的過剩流動性衝擊物價、衝擊房價,而不會被實體經濟吸收消化,只能增大通脹的貨幣因素。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央行不會因為外匯佔款連續兩個月下降而貿然降準,央行將仍會在公開市場操作上繼續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