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儲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QE3,近期潘石屹宣布從“散售”轉向“自持”的戰略轉型。這兩件事看似不相關,但其內在的邏輯卻出奇的一致。無外乎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對當下總體經濟態勢的判斷,面對這樣的經濟形勢企業該做什麼樣的選擇,政府對策應有怎樣的理性邏輯框架。 第一個問題,物價很可能將進入新一輪快速上升通道。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8月CPI同比上漲2%,通脹重回“2時代”。要是認為“2時代”是終點,那恐怕就太二了。QE3與前兩次量化寬鬆最大的不同,是
QE3既沒有操作時間限制,也沒有總額限制。也就是説,在美國失業率沒有明顯改善之前,QE3將無限期地延續下去。美元泡沫的再度膨脹,意味着全球泡沫化生存時代的全面來臨。短期來看,QR3的推出固然可以刺激當前低迷的美國經濟,但長期來看,過度貨幣注水等於給全球貨幣體系打強心針,很可能讓美元狂奔直至力竭而亡。再看歐洲在做什麼?歐洲央行也推出了新的量化寬鬆政策OMT。同樣的嘴臉,既沒有規模限制,也沒有干預時間的限制。無疑,QE3和OMT對中國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是輸入型通脹再起波瀾。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揚將通過中國進口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傳導到CPI。所以8月的“2時代”恐怕是“閃婚的2時代”,物價水平很可能進入新一輪快速上升通道。 在這個“吹泡泡、印票票”的時代,泡沫化生存已成常態。所有人都知道經濟復蘇真正需要的是鄧小平式的改革,但同時幾乎所有肉食者眼中閃爍的都是凱恩斯。所有把錢存在銀行的儲戶,面對新一輪的寬鬆大潮,未必都想投資,但已然都“被投資”了。 第二個問題,以不同的商業模式應對不同的發展階段。 早在SOHO中國在上市前,內部就有討論轉型持有的聲音。只不過不同的發展階段潘石屹選擇了不同的商業模式。公司早期,如果不散售,沒有充足的現金流根本無法發展;等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考慮不賣了。但賣了更划算,股東也會支持你;但發展到更大規模了,別人便會質疑你,為什麼還要賣?賣的邏輯是判斷未來的價值會不斷上漲,才會有人買單。股東會問你為什麼把這個收益給別人呢?為什麼不自己持有? 轉型背後很重要的支撐邏輯,是租售關係的逆轉。幾年前,潘石屹也曾提出要自持,但嘗試後發現招商比銷售難度大很多,而且售價比租金的累計折現高很多。業內人士都知道,商業地産的核心價值主要來源於地段、産品和運營三部分,其中運營對價值增值的貢獻甚至超過80%。而運營環節最核心的又在招商,尤其是品牌租客的引入。但招商是個精細活,容不得半點忽悠。隨着經濟形勢的波動,寫字樓由於供應短缺租金進入快速上漲的通道。據國際權威地産機構高緯環球統計,今年北京CBD頂級寫字樓的租金比2011年同期上漲75%,在全球排名中已經超過紐約,以130美元/平方英尺/年的租金水平躍居全球第五、亞太第三。 在寫字樓租金上漲的同時,售價也快速上漲。那潘石屹為什麼不選擇繼續散售呢?主要是因為SOHO原有購買客戶自身的特殊境況。SOHO中國原有的客戶群主要集中在山西、鄂爾多斯、陜北等煤老闆聚集的區域。僅三里屯SOHO就聚集了來自山西煤礦、內蒙古煤礦和河北鐵礦等能源企業主的近50億元資金。但由於實體經濟下滑引發的煤炭需求下降以及煤炭整合等原因,私營煤炭主的處境每況愈下,能源型客戶能支付的溢價也就越來越低。再者,由於SOHO産品的售價較高,一般的小額投資人又缺乏購買能力。 或許有人會問:持有了不動産,該如何應對資産流動性下降?對於SOHO,自持以後現金流會大幅減少。儘管現金賬面持有150億,並不意味着資金方面高枕無憂。未來的突破方向必然是:依託持有型優質商辦物業,尋求地産金融的資金支撐。 第三個問題,在全球的貨幣寬鬆大潮中,政府理性的邏輯框架,不能沒有貨幣的泄洪出口。 從8月的新增貸款7039億元,同比上漲28.33%的態勢可知,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一步寬鬆的苗頭在逐漸明確。預計到年底,我國M2的存量將突破100萬億。對此,不能不思考留有貨幣泄洪的出口。我們認為,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REITs)或許是當前環境下較為適宜的泄洪出口。 對於銀行存款在100萬以下的最普通的老百姓,在普通住宅去投資化的大趨勢下,錢能投到哪呢?投資信託、基金或是商業地産額度都不夠,投資股票風險又太大,怎麼辦?呼籲政府盡快推出REITs,這既能解決老百姓存款閒置貶值的問題,又能讓他們平等分享城市化帶來的紅利。(趙曉係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李慧忠係高和投資金融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