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蘋果iPhone5如約而至。新品有着諸如更大屏、更輕薄、處理器更高等新特性,儘管尚缺乏令人震撼的亮點,儘管多位業內觀察人士對iPhone5唱衰,但隨着蘋果將在100個國家和地區發售,市場很可能繼續活躍。摩根大通預計,第四季度蘋果將賣出800萬部iPhone5手機。如果根據零售控制方法計算,第四季度iPhone5手機的銷售總額預計將達到32億美元,從而為美國第四季度經濟增速貢獻0.33個百分點。可能這個預測有些過於樂觀,但毋庸置疑的是,蘋果的經濟刺激效應似乎比QE來得更直接、更有效。
讓我們來看看蘋果創造的財富神話:蘋果股價連漲9年。調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最新數據顯示,自2007年6月推出一代iPhone以來,蘋果iPhone手機在過去5年中的累積出貨量達到了2.5億部,為蘋果帶來1500億美元的收入。蘋果去年第四季純利更超過130億美元,市值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先後衝破4000億、5000億及6000億美元大關。
截至目前,蘋果公司市值約為6236億美元,甚至超過了微軟、戴爾、谷歌、惠普、Facebook五家科技巨頭公司市值之和以及全美零售業銷售總和。蘋果2011年的總營收為1280億美元,這比全球160個國家的國內生産總值(GDP)還高。
拋開iPhone5,總體來看,蘋果似乎變得難以複製,不過難以複製倒不在於産品,也不僅僅在於蘋果控制了産業中最核心和利潤率最高的環節,而在於其“系統+終端+內容+服務”的新商業模式。當前全球競爭已經由産品競爭轉向産業鏈競爭,“系統+終端+內容+服務”商業模式以及産業鏈的全方位競爭使得移動互聯網産業“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狀況愈加凸顯。
整個信息産業正加速融合,硬體製造業、軟體製造商、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界限正逐漸被淡化甚至消失,軟體、硬體、內容及服務的整合能力日益成為搶佔産業發展主導權的關鍵。而蘋果正是憑藉其在産業鏈方面的絕對優勢,確立了移動互聯網世界中的“蘋果霸權”,有人甚至用“蘋果經濟”、“蘋果時代”來形容。
其實,無論是“蘋果經濟”、“蘋果時代”還是“蘋果霸權”,其背後折射的都是新産業革命所帶來的衝擊。種種現實表明,由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相結合的智能製造技術,正引領全球製造業新一輪重要變革。生産正在走出大批量製造和流水線式的規模生産,這使得生産成本不再是決定企業成本的關鍵因素,終端産品的競爭優勢來源也不再是同質産品的低價格競爭,而是通過更靈活、更經濟的生産工藝和生産方式,生産出更具個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産品,這對於憑藉低要素成本實現大規模生産同質産品的傳統製造模式而言,將是極大的挑戰。
産業革命決定經濟發展的未來,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儘管當前我們仍處於新産業革命的前夜,但是它所引發的全球産業分工及製造業格局重構的影響絕不可小視。金融危機以來,在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指引下,美國加緊在全球新産業中的布局,試圖構築先發制人的優勢。
為此,美國不惜下大力氣投入重金確保這一競爭優勢的實現,雖然美國財政捉襟見肘,經濟基本面難有大起色,但政府研發預算並未減少,2011年美國研發投入甚至佔到了全球份額的33%左右。
目前,美國已經全面啟動重振製造業計劃,積極在信息網絡、雲計算、新能源、生物製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等領域加強攻關,這將推動美國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創新集群發展,並保持其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研發領先、技術領先和製造領先。
從蘋果的崛起到確立移動互聯網世界的“蘋果霸權”,蘋果只是美國信息産業的代表。事實上,在硅谷和美國其他地方,正孕育着許許多多新的高成長型公司。我們並不懷疑,隨着美國新一輪産業革命的到來,也許還會有人續寫蘋果的神話,畢竟這背後彰顯的是新興産業的力量,然而,我們最關心的是中國的蘋果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