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人在海外購買高檔商品消費折合人民幣近3000億元。在目前國內需求不旺,如何把海外奢侈品鉅額消費拉回國內,成為很多部門正在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都把奢侈品消費外流的原因,歸結於稅費過高導致的國外奢侈品牌國內價格比國外要高,儘管這是事實,但也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奢侈品是一個龐大的産業體系,從品牌、設計、加工,再到銷售,在諸多的環節中,品牌與設計終究是最大的贏家。消費者選擇國外消費,除了價格優勢外,最重要的是國內無法實現同類奢侈品消費的替代。
在外貿不振的情況下,考慮擴大內需,當然是拉動經濟的有效手段。但是,奢侈品消費與其他消費並不矛盾,並帶有高端剛性特徵,即便是通過稅費調整,讓外國奢侈品牌進入國內直銷,也無法通過消費帶動國內關聯産業的發展。
此外,奢侈品還有區別於一般商品的稀缺性,以及伴隨的相對壟斷性,具有相對區域産業特點的自主定價權,這也是外國奢侈品國內價比國外貴的另一個原因。比如,去年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就曾&&,國內奢侈品價位高並非關稅原因造成,而是品牌商給中國消費者全球最高的定價,實際上關稅只佔奢侈品售價的3%—4%。
奢侈品外流是國內奢侈品牌競爭缺失,受制於人的外在症狀。國內的奢侈品除了高端白酒與珠寶行業的幾個算得上是品牌外,還沒有一個品牌能夠從奢侈品消費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羮。更為尷尬是,沒有奢侈品牌的大國,卻成了全球奢侈品最大的加工基地。
我們應該着眼長遠,考慮如何培育出自己的民族奢侈品牌,營造出適宜於奢侈品牌誕生、成長的産業環境,既有利於優化産業結構,更有利於促進奢侈品消費的停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