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股市歷來有炒新的光榮傳統,即使是價值為零的權證也沒放過。上周五(9月7日)新三板首日掛牌再次講述了逢新必炒的神話故事:8家新三板企業分別在四地掛牌。其中最高的漲800%,最低的漲425%,讓市場再次嘆為觀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漲幅破了天荒,但6隻個股當天的總成交量僅200萬元左右,少得可憐的成交,可以説人為拉高的“空漲”特徵明顯。儘管新三板擴容了,由於新三板是協議轉讓由券商主導,還沒有向個人投資者開放,實際上,新三板企業上市沒有發行新股,也沒有基準價參考,價格依據主要參考企業當年盈利水平及各種綜合財務指標,代買代賣的券商如果達成默契,對敲一個開盤轉讓價的可能性很大。 毫無疑問,新三板首日爆炒為市場埋下無窮隱患,其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圍魏救趙,為創業板等相關板塊被套資金出貨鋪墊。新三板被稱為準創業板,其股價的定位對現有創業板同類股票有拉低和抬高的關聯比價作用。新三板開得越高,創業板股票就可能同步上&階,反之,卻下一個&階。空量拉高新三板不排除掩護二級市場創業板同類股票拉高出貨的可能。這從上周五創業板同類股票開爾新材、鼎漢技木、迪威視訊、高新興等多只股票封住漲停就是旁證。同時,在新三板暴漲示範下,受益於新三板啟動的券商板塊也被集體引爆:廣發證券率先漲停,隨後西南證券、國金證券、東吳證券紛紛漲停。當然,掛牌的四地高新園區新三板開發區概念股也集體大漲。可以説,新三板首日爆炒,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 其二,為投資新三板的風投資金提前退出鳴鑼開道。風險投資投資一家企業必須找到一個釋放風險的出口,而這個出口只有一個:上市套現。風險投資的運行模型為:向創業者注資(播種期),讓企業生産出適當的産品並設計好包裝(孵化期),在證券市場上市(收穫期),在二級市場上套現(退身期)。以往風險投資只有在所投企業成功上市創業板後才能變現退身,現由於新三板價格炒高,當新三板向個人投資者開放,成交量放出時,風險投資就可選擇提前變現全身而退,而不再苦等到創業板上市後再退。風險投資在悄無聲息中“退身”時,也把所有的風險轉讓給了新三板的接棒者。 總之,逢新必炒的結果就是炒新必虧。投資者還清楚地記得不知多少中小板、創業板新股上市爆炒後現跌得只剩下零頭。最為典型的拓邦電子,新股上市當日上漲500%,市盈率高達幾百倍,股價也漲到了最高71元,截至上周五拓邦電子股價7元都不到。教訓是深刻的,隱患就埋在那裏,願不願意看都隨你所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