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競爭力走強勢頭在放緩
2012-09-07   作者:章玉貴(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在日前發布的具有指標意義的《2012—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的競爭力排名較去年下降三位至第29位。儘管這個排名依然大幅領先於其他金磚國家,但從專業角度分析,似乎中國近些年來一直走強的國家競爭力有趨於放緩之勢。
  而從中國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競爭力比較來看,筆者尤為關注的是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這四個工業與金融強國的表現。美國排名儘管已是連續第四年下滑,但考慮到美國修復金融業本身就需要五年左右時間,而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産業近年來又面臨中、德等國以及價值洼地國家的競爭擠壓,因而出現下降是較為理性的競爭邏輯延伸。因此,德國的表現尤為值得重視,這個以深耕製造業競爭優勢為突出特徵的工業強國,這些年來對金融發展一直保持着足夠理性,如今已是歐元區的一盞明燈。如果不出意外,在可預見的未來,德國都將在主要經濟體國家競爭力競賽中保持領先。英國穩居頂層分工大國之列的經驗同樣值得借鑒。金融危機以來,英國儘管受累於全球經濟與金融一體化的衝擊,經濟一度陷入衰退泥淖,至今仍未恢復元氣。但在歐洲主要大國中,英國與德國一道,成為最穩定的兩大強國。這得益於英國高明的國家競爭戰略。英國人深知,自身沒有多少資源稟賦,在失去世界工廠地位與英鎊本位制之後,要想保持在全球頂尖層面的競爭中的領先地位,一方面必須利用極為有利的地理文化優勢以及依然在全球“吃得開”的一系列金融符號,同時借助美國的力量,輔之以高明的貨幣競爭戰略,才能確保世界第二金融強國地位,另一方面,必須確保作為世界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應有地位,着力落實製造業發展戰略的七大行動計劃,才有可能佔據製造業全球價值鏈高端。這種在絕對實力下滑時注意運用金融杠桿和技術創新維繫競爭優勢的做法,着實飽含着國家智慧。至於日本,儘管依然在消化1985年所簽“廣場協議”留下的後遺症,經濟始終難以走出“五萬億美元”陷阱,但憑藉紮實的科技基礎、不乏全球配置力的跨國公司以及良好的社保體系,仍是與美、德並駕齊驅的一流經濟強國。
  可以説,上述四大經濟體既有具備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産業和金融資本,也有一大批凝聚前沿軍事科技並具有民用轉換能力的超級尖端企業,這確保了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全球製造業領域佔據産業價值鏈的高端位置。
  相較而言,中國經濟規模儘管已超過7萬億美元,並有220種工業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但真實經濟實力尤其是製造業的産業競爭力遠未達到可以取代上述四大傳統工業強國的程度。在中國目前每年2萬億美元左右的製造業産值中,真正能佔據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的部分,估計不超過五分之一。若以勞動生産率、産業獲益程度、産業控制力等關鍵指標衡量,所謂中國製造業超過美國的説法最多只是説法。美國1150萬産業工人每年創造的産值差不多相當於中國1億産業工人創造的産值,何況中國日漸做大的製造業規模,實際上是以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不斷膨脹為基礎的。如果GE、蘋果、通用汽車等在華投資美國企業果真實現産業回流,如果日本和歐洲在華投資企業也採取類似行動,則中國製造業規模將迅速跌出世界前五。
  更深層次的憂慮還有,如今不少中國支柱産業的控制權已不在本土企業手裏。如作為國家支柱産業之一的汽車,外資滲透力已非常綿密,外資實際上已控制了中國汽車業的命脈;在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産業領域,如航空設備、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其主要設備與技術大多依賴進口,面臨“産業空洞化”風險。
  就戰略層面的競爭來説,我們尤其欠缺具備全球資源配置力的高端製造企業,以蘋果、微軟、英特爾、GE和谷歌為代表的超級企業如今已是橫亙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堵高墻。市值傲居全球的蘋果今天已打造出一個縝密、神秘的全球産業鏈,綁定了全球製造業最頂尖的企業,而這些企業正24小時為這座帝國大廈添磚加瓦。中國已成蘋果産業鏈中最大也最重要的製造基地,但同時,也是最沒有話語權的群體,因為這個龐大的製造基地的利潤率只有不到2%。
  儘管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創新性企業的表現值得充分肯定,但整體而言沒有形成集群優勢。更深層次的威脅還在於由波音、聯合技術、洛克希德馬丁以及雷神等美國王牌軍工企業構築了針對中國企業的技術高壁壘,要在短期內實現跨越,説易行難。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注重強化産業與金融資本全球資源配置力的今天,中國既要切實維護在傳統製造業價值鏈的核心利益,更應把握未來競爭趨勢,深耕産業革命與技術進步,培育高端製造業優勢,力爭在未來十年打造出能成為本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超産業體系,以此推動國家競爭力的提升。
  為此,我們必須盡快落實關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一攬子方案,以期在切實提高應對國際經濟摩擦博弈水準的同時,盡快提高出口産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宜深耕核心技術的研發與自主品牌的國際化推廣,確立製造業發展的高增值和高技術發展導向,在積極參與資本與技術要素密集的製成品乃至中間品生産的同時,力爭在若干重要領域實現自主創新的新跨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中國的未來競爭力在哪? 2012-09-06
中國內地全球競爭力排名降至第29位 2012-09-06
美國全球競爭力排名連續四年下滑 2012-09-05
中國內地全球競爭力排名下降至29位 增長勢頭放緩 2012-09-05
“國家競爭力”到底是什麼? 2012-09-0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