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出口才帶來經濟實質增長
2012-09-05   作者:鮑銀勝(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我國商品出口出現的停滯不前局面,讓業內普遍感到擔憂。筆者認為,其實當前的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理論存在諸多誤區,若換個角度來思考,就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從出口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理論依據來看,據西方經濟學關於國民經濟總量的平衡公式,在信用貨幣體系下,凈出口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增加國民經濟總量的作用。但國民經濟總量平衡公式存在諸多漏洞和不足,若據此實現以信用貨幣作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的增長,不但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反而會使國內經濟運行陷入通脹的危局。
  國民經濟總量平衡公式側重於價值總量的平衡,在信用貨幣經濟條件下,這種以信用貨幣作為表現形式的價值總量的增長,並不能作為經濟增長的真正標誌。實際上,從人類社會生産的最終目的來看,衡量人類社會生産是否發展的標誌,更多地體現在一定時期人類可以支配的使用價值總量方面因此,從使用價值角度分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主要表現為滿足一國需要的投資、消費品規模不斷擴張和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
  從凈出口增加所實現的經濟增長來看,理論上來説,出口增長可以增加一國以信用貨幣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但若從投資品和消費品供給總量來看,在出口增加導致一國以信用貨幣為表現形式的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與國民經濟價值總量增長相對應的投資品和消費品國內供給,卻因為出口而減少了。若不能實現有效的進出口均衡,就會導致當一國通過出口增長增加該國以信用貨幣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時,與增量國民經濟總量相對應的投資品和消費品國內供給總量非但沒增反而縮減的背離局面。一般而言,這種由出口拉動的以信用貨幣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增量越大,與國民經濟增量相對應的投資品和消費品國內供給數量就會越少。
  發展國際貿易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國際分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國居民所需要的投資品和消費品的供給規模和質量。根據這一貿易原則,一國在出口商品的同時,還必須通過從國外進口相應商品的方式,來增加本國投資品和消費品的供給。就此而言,如單純從貿易角度解釋一國出口的最終目的,表現為通過出口來實現有效的進口,增加本國居民需要的投資品和消費品在國際分工條件下的增量供給規模。因此,在互補貿易條件下,一國以信用貨幣作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一般不會隨着出口的增長而增長,而以投資品和消費品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則會由於與出口相對應的進口增長,在國際分工作用下,出現相對的增長。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就不能將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手段,而應該通過進、出口平衡的方式,增加本國可以支配的投資品和消費品供給數量,使本國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再從就業角度看,單純側重於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並不能實現有效就業。從一定時期經濟總量的擴張可以帶動就業的增長的奧肯定律的實際運用來看,筆者認為,只有能創造真正有效産出的就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就業,就此而言,判斷經濟發展所帶動的就業率的提高,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就業率數據變化上,還必須觀察就業率提高是否産生了有效産出。從出口增長所帶動的就業來看,如果沒有相應的進口來與出口平衡,那麼,這種由出口增長所實現的就業增加,就並沒有對國內投資品和消費品的供給形成有效産出,因此,這種就業率的增長是沒有意義的。而如果通過增加進口的方式來實現本國的進、出口總量的平衡,一國就業率的提高就會增加本國投資品和消費品的供給規模,進而實現有效的增量産出。但在進、出口相對均衡的條件下,以信用貨幣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則會保持不變。可見,出口增長所實現的國民經濟總量增長,既非實現國內有效就業率提高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
  那麼,到底該如何實現出口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呢?
  從理論上來説,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使以信用貨幣作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與滿足國內居民需求的投資品和消費品供給總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同步增長,通過前述的國民經濟總量平衡公式,必須對凈出口的內涵作必要的修正。筆者認為,由凈出口所拉動的經濟增長並不是簡單地表現為一國出口總量大於進口總量所實現的經濟增長,而是表現為一國在進、出口總量基本平衡的條件下,由於本土企業出口利潤結餘所形成的凈出口結餘,而不是出口商品價值大於進口商品價值的結餘。一國在進出口平衡基礎之上由對外貿易所形成的凈利潤結餘,可增加一國以信用貨幣作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當這部分以外幣作為表現形式的出口利潤凈結餘用於從國外進口相應投資品和消費品時,還可實現本國以投資品和消費品作為表現形態的國民經濟總量的絕對增長,使以信用貨幣作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與以投資品和消費品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之間保持同向變動關係。就此而言,側重於本土企業出口凈利潤結餘的出口增長,才能對經濟發展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鋻於以上的分析,筆者判斷,拉美國家歷史上的人均收入4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實只是一種數字表象,隱藏在數字背後的是拉美國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本國生産要素貨幣化方式提高本國以信用貨幣為表現形式的國民經濟總量,是遵循了錯誤貿易理論的實踐。目前,我國人均收入已近4000美元,要避免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正確地理解對外貿易理論,不再將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而應致力於通過進、出口的平衡, 全力提高本國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出口管制導致中美長期貿易順差 2012-09-05
[博客]穩出口迫在眉睫 2012-09-05
穩出口促消費或成刺激經濟抓手 2012-09-04
海關將進一步簡化手續穩定出口 2012-09-04
伊拉克8月石油出口創30多年最高 2012-09-0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