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白熾燈泡在歐盟市場正式退出,對歐盟而言帶來了兩個明顯的好處:一是淘汰高耗能的白熾燈有助於保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二是給新型節能燈讓出了一塊巨大的市場,進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中國是照明産品的生産和消費大國,節能燈、白熾燈産量均居世界首位,2010年白熾燈産量和國內銷量分別為38.5億隻和10.7億隻。據測算,中國照明用電約佔全社會用電量的12%左右,採用高效照明産品替代白熾燈,節能減排潛力巨大。逐步淘汰白熾燈,對於促進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根據《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安排,我國將在“十二五”期間逐步淘汰6億隻60瓦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的産能。而去年11月,我國發改委等多個部門也聯合發布了《關於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的公告》,決定從2012年10月1日起,按功率大小分階段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 根據公告給出的淘汰白熾燈路線圖,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進口和銷售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熾燈,或視中期評估結果進行調整。有關人士指出,通過實施這一路線圖,將有力促進中國照明電器行業健康發展,取得良好的節能減排效果,預計可新增照明電器行業産值約80億元(人民幣)、新增就業崗位約1.5萬個,形成年節電480億千瓦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萬噸的能力。 “關燈”一小步,節能一大步。對正處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國來説,歐盟的這一舉措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內容以及可以看得見的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