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寶鋼股份擬斥資50億回購股票的新聞刺激了A股神經,以寶鋼為代表的一批藍籌股漲幅居前,市場悲觀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應該説,寶鋼股份回購所釋放的信號對當前低迷的市場行情具有建設性意義。 從市值管理的角度而言,在熊市階段,上市公司偏向於股票回購;而到了牛市,則偏向於股權融資。從公司金融學的角度而言,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優化資本結構,來增強股東價值。在熊市階段,公司股價往往低估,大舉回購股份,不僅會增加投資者的信心,也會起到提升每股收益和凈資産收益率的作用。因此,在熊市階段,無論是監管層、中小投資者,還是上市公司本身,都會擁護上市公司回購股票。 理論上,作為回報股東的兩種方式,回購股份和分紅這兩種手段的作用是一致的。但由於分紅需要繳納紅利稅,因此,在扣除交易手續費之後,回購股份的好處應該會更大一些。 考慮到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差異明顯,對不同的公司,也需要採取不同的市值管理對策。對於産能過剩和庫存較大的公司而言,比如房地産開發商,就應該加快去庫存的步伐,加快回收現金流,避免資金鏈的緊張。在回收現金流之後,再採取回購股份的方式不遲。同時,對一些未來存在重大資本開支的公司而言,則不適合採用現金回購股份的方式來穩定股價,就算現在勉強回購,或許也只是為將來更大規模的融資做準備。 因此,上市公司是否回購還需量力而行,主要看公司經營是否穩定,經營現金流是否保持正增長,且在扣除需償還的負債之後,是否仍有較為充裕的自有資金可使用。從今年中報公布的業績來看,多數行業均實現了經營現金流的正增長,僅有石油石化、有色、鋼鐵、煤炭、建材等5個行業出現了現金流的同比增速下滑,與2008年中期業績相比,當時有10個行業出現經營現金流的負增長,且相比去年而言,目前多數上市公司的資産負債率均有下降。這説明,在本輪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多數行業的經營狀況仍較穩定,由此,或將為上市公司未來的回購提供了充裕的子彈。 誠然,本次寶鋼股份回購信號的出現並不意味着股價見底,更不意味着股市見底。由於受宏觀經濟調整和供求失衡的影響,從市場調整周期來看,仍需要做好兩手準備。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隨着寶鋼回購股份第一槍的打響,未來或有更多的具有資金實力的藍籌公司採取回購股份的方式來穩定股價,維護市場信心。從資本中介的角度來看,公司回購帶來市場管理的機會,亦值得證券商和投資銀行來參與諮詢和研究,如何在合適的時機選擇用合適的手段來維護上市公司的市值和形象,其作用和意義將會愈加明顯。而投資者亦可以結合基本面及其內在價值來選擇是否參與這個多元博弈的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