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媒體報道,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上周六(8月25日)&&,中國乳企生産硬體配備世界領先,管理水平也不差,檢測手段、質量控制等都很先進,不應妄自菲薄。他指出,現在國家對乳製品的抽查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去年國家抽查光明乳業4553次,折算下來是抽查了幾十萬個指標,沒有一個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經抽查了2600多次,“這麼抽(查)會抽死人啊!” 如果光明乳業老總去K歌,必點歌曲應是《太委屈》。不過,輿論對此大多持不以為然的態度。而稍早前,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乳製品工業協會年會上稱,“乳品質量和安全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我們的企業和我們的消費者之間不僅有質量上的鴻溝,也有認識上的鴻溝。可以説,現在我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商品、服務品質方面的需求,與企業落後的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 在近些年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中,國內乳企總是眾矢之的,仿佛隔三差五不搞出一些動靜來,就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似的。這樣的印象之下,突然光明乳企的老總來了一個反潮流,説自己如何如何先進,説自己屹立於數千次的抽查而依然亭亭玉立,整個兒就是乳企中的戰鬥機。然而,如果不是消費者太健忘的話,就是光明乳業又在調皮了。在6月底,光明乳業陷入“燒鹼門”,清洗用食品級鹼水滲入優倍牛奶,時隔一月,光明乳業兩批次産品被查出菌落總數超標,實實在在地跌進“質量門”。 在一個聲譽嚴重受損的行業裏,作為一個無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企業,對數千次抽查的抱怨並沒有得到公眾的同情,相反,認為企業矯情的佔據了大多數。在多年以前,很多企業獲得了國家免檢的聲譽,但這樣的聲譽企業自己並不珍惜,待到把聲譽搞砸了還口出怨言,好像是消費者欠企業一個説法。這種抱怨,其實反映了光明等企業並沒有從觀念上樹立質量上的潔癖意識,其潛意識裏傳遞出的信息正如胡適在1919年寫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凡事若都差不多,人人若都差不多,這個國家也就只能是懶人國了。 我相信,如果國內乳業不是出了一連串的質量安全問題,政府的抽查也不會動輒就以數千記。而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是政府成本的上升(這也意味着納稅人負擔加劇),同樣也是企業成本的上升(存在着檢驗費)。這些其實都是交易費用。在1991年,科斯在接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中説道:“談判要進行,契約要簽訂,監督要實行,解決糾紛的安排要設立等等,都是交易費用。”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更是進一步指出,交易費用,它在一般意義上妨礙了市場的形成,而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則完全阻礙了市場的形成。交易費用的不斷上升,將導致市場的失靈和崩潰。信用,如同健康,只有在它亮紅燈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其有多麼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