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近兩千年來,諸葛亮早已成了中華民族富於智慧和謀略的象徵,是真正具備“忠君愛國,守正惡邪,澤及當時”的大儒。 在東吳舌戰群儒時,諸葛亮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儒有小人君子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當然,要想將智慧轉化成服務大眾的力量,光格物致知還不夠,還得通過“親民”,即需要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才能止於至善。諸葛亮雖具有治國平天下的蓋世之才,但他能成就事功,人和,起了主要作用。 東漢末年,諸侯爭霸,軍閥混戰,諸葛亮沒有依靠“脅天子以令諸侯”已成氣候的曹操,也沒去投靠在江東已立下成就霸業基礎的孫權。根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諸葛亮選擇了具有“信義布於天下”,人和指數最高的劉備,即使當時劉備經營的“公司”是“小微”企業,業績不好,融資困難,還受曹操的大“公司”打壓,正處於破産摘牌的邊緣。在和劉備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充分顯現出高超的戰略眼光。“隆中對”中的結論與後來三國時局的發展幾乎一致,這種對未來市勢的把握能力,在當時的民間獨立“經濟學家”中無人能及。如果沒有劉備這樣的老闆支持與重用,諸葛亮在當時只能是享有盛名的民間獨立“經濟學家”,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諸葛亮通過努力建立了高層廣泛的人脈資源,他結交的朋友,都是當時的名士和官僚之家,如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如果沒有當地精英關係網中的“人和”,諸葛亮就不可能成為當地的知名人士,如果沒有這些“人和”創造的輿論,劉備就不可能知道有“臥龍”存在。諸葛亮如果沒有“臥龍”的名聲或品牌,也不可能引來劉備或不可能見到劉備,也不可能有成功協助劉備的機會。如今許多企業家除了經營自己的業務外,很注重構建多種人脈關係,比如參加多個學校或機構舉辦的EMBA、參與商會、聯誼會等,目標就是構建“人和”,以獲得資源或信息。當然,積累人脈資源,也是相互作用的,不同的能量級的企業家就有不同能量級的企業家關係,要想進入更高層級的“關係”,不僅要用心於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還得充實提高自身的知識、能力、品格,才能形成虛實結合的能量或實力,由此建立的“關係”才有可能鞏固提高。因此,假如只是一味只拉關係走後門而疏於經營管理,就是建立起來的關係也會隨時煙消雲散。 諸葛亮一生謹慎,非常注重抓住每一個細節。每次重大戰役前,他都會仔細觀察了解,根據天時、地利決定借助不同的力量,有時用火(如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有時用水(草船借箭,借東風),有時用土(擺八卦陣困住陸遜),有時設伏,有時誘敵深入。正如他自己所言:“受命以來,夙夜憂嘆”,鞠躬盡瘁,忠心耿耿,因此贏得了傳頌千年的美名。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現代社會中的企業家不僅要建立各種關係,更需要通過誠信的産品或服務,維護當今的“主人”即客戶的利益。只有通過誠信經營、提供保質保量的服務或産品,客戶關係才能維持,與客戶間的關係才有“粘性”。忠誠也是一種相互的關係,企業家越是忠誠於客戶,客戶就會忠誠於企業家提供的産品與服務消費。凡真正忠誠客戶者,必會關注服務過程的細節“鏈條”,絕不會將粗製濫造的東西賣給客戶,他們因此能贏得客戶之心,建立真正的品牌。 諸葛亮“每常自比管仲、樂毅。”他的追求就是要做一代賢相,並為此目標奮鬥終生。相由心生,內在願望越清晰,內在的動力與潛力越容易發揮,個人的優勢品質越能表現,所有行為思想都會集中於願望的領域,夢想才可能成真。圍繞目標,企業家根據天時、地利和人和關係,通過國際、國內、行業與自身四方比較,找出不足與優勢,同時分析經濟周期或發展趨勢中的政策、資源、管理、技術、産品和市場等要素,發現機會的元素或突破口,才能當機立斷,及時做出決策,布局不同階段下利用自然、社會、自身的優勢,將內心的動力化作外在的戰略、策略、計劃、行動,並能充分利用時間、地點和條件提供的機會,捕捉並化解風險,排除困難,實現目標。 如此看來,投資者想投資企業,先要選擇企業家,看看企業家的“關係哲學”水平或境界如何。投資者要投資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企業家,同時還要考察企業家的個人品格、能力和內在強烈願望,據此判斷這樣的企業家能否成為價值創造者,有沒有可能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