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幾年中,我們一直被商業游説組織所持續設計的主題所轟炸,這就是“澳大利亞的生産力正在下滑,除非我們有一個更加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同時政府能減少監管,否則我們都將被毀。” 不可否認,生産力遭受了打擊,但造成生産力下降的真正罪犯是資金,而不是勞動力。正是我們的管理者讓我們失望,而不是勞動力本身。當他們提出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是個問題時,真實意圖是説勞動力的工資或是價格應該是靈活的。 降低工資的觀點,忽略了這一舉措對公司長期盈利的損害。因為,在工作時間以外,勞動者本身還是消費者。減少他們的收入,忽視他們的就業保障,結果是公司售出的産品也將減少。在過去20年,澳大利亞的工業關係系統已發展和增加了兼職、短期合同工等,這允許公司隨時調節僱員數量,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 澳大利亞的必要勞動生産率在過去六年中年均上升了0.3%,這遠高於90年代3.1%的水平。人均生産力已變為負增長。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大量用於新型機器、開發新礦的投資還未開始産生回報。當投資開始産生回報時,生産力問題將得到解決。礦産部門的大量開銷還源於糟糕的管理。隨着資源産業的興旺,工程規模和維度都超出了管理者的能力。當然,這一問題不僅局限於礦産部門,整個製造業的管理水平都低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如美、日、德、瑞、英、法、意和加。澳大利亞的生産力問題最好通過投資來解決,投資主要指向更有效率的新機器,以及能産出更優秀的勞動者和管理者的教育投資。(賀艷燕
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