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面臨高低兩端雙重挑戰
2012-08-17   作者: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張茉楠

  美國産業資本回流正在拉開大幕,據最近的一次調查,有近40%的美國企業準備把工廠從中國遷回美國,無論這個數字是否準確,這一趨勢對中國製造而言,都將構成挑戰。
  商務部數據顯示,外商直接投資(FDI)自去年11月份以來,只有5月份同比出現0.05%的短暫同比正增長,其他月份均為負增長,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美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産業資本輸出地,但隨着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有序推進,美國資本和技術流出將逐漸逆轉,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資凈輸出國轉變為凈輸入國,這不僅會導致美國資本回流,而且其種種優勢和巨大的市場還會吸引全球資本,使中國的吸引力下降。
  2010年8月美國通過《製造業促進法案》,將暫停或降低供製造業使用的進口原料的關稅。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的報告顯示,該法案可能使産值增加46億美元,並創造近9萬個就業機會。2010年9月的《創造美國就業及結束外移法案》提出,將為從海外回遷就業職位的企業提供為期24個月的工資稅減免,並終止為向海外轉移工廠和生産企業提供的數項補貼,如免稅和減稅。今年初,奧巴馬發表第三次國情咨文,確定其2012大選競選主題,並提出由美國製造、本土能源、勞工技術訓練與美國價值等四大支柱,建構國家永續經營建設的藍圖,美國甚至要成立貿易執法部門調查中國等國貿易行為,誓言把流失的美國製造奪回來。
  美國製造回歸聲勢浩大,中國製造又將何去何從?這是擺在中國面前的重大挑戰。
  一直以來,要素紅利是中國高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有利的人口因素不僅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也為高積累率和巨大的資本投入創造了條件。在各種有利條件下,投資中國的資本邊際收益率通常高於發達國家,全球生産性資本不斷流入中國。然而,隨着人口有利優勢的消失,中美兩國部分行業勞動力成本差距快速收窄。據預測,以美元計的中國工資將每年增長15%-20%,超過了生産率增速,在考慮美國較高的生産率後,中國沿海地區與美國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間勞動力成本以往巨大的差距有可能到2015年將縮減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如果考慮航運成本以及各種隱性成本、供應鏈成本,中國的總體成本優勢將變得微小。
  當然,勞動力並不是改變中國競爭力的唯一因素,中國的要素價格普遍在上升。2010 年以來,中國的電力成本已飆升了15%。進口動力煤的價格上漲和對高耗能企業的優惠稅率的終止,也推高了這些佔中國電力消耗74%的行業的經營成本。此外,中國工業用地已不再便宜。事實上,中國商業用地的價格已經大大超過美國。在沿海城市寧波工業用地的成本為每平方英尺11.15 美元,在南京為14.49 美元,在上海為17.29 美元,在深圳為21 美元。中國全國平均為每平方英尺10.22 美元,相比之下,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工業用地,每平方英尺成本只有1.86 美元至7.43 美元,田納西州和北卡羅萊納州為1.30 美元至4.65 美元。雖然向西部轉移可以降低用地成本,但企業物流成本會出現較大上升,並有可能失去沿海的産業集群便利。
  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大約10年前美國開始外包機械、計算機等佔美國製造業相當比例的諸多産品,隨着美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日益顯現,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因為中國正快速漲薪,而美國勞動生産率是中國的4倍。該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將有15%的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到美國本土,而最有可能回流美國的製造業行業包括運輸工具、電子設備和器械、傢具、塑料和橡膠製品、機械、金屬製品和電腦。這些類別的商品佔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將近70%,佔美國消費者年均消費約2萬億美元。
  除了成本差距逐漸縮小,更多的也許來自於創新和技術的挑戰。美國誓言要在高端製造業繼續保持領先,並在為新的産業革命做好技術儲備。最近兩年,儘管美國經濟基本面難有大起色,但政府研發預算並未減少,2011年即達1480億美元;企業研發投入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僅微軟一家,去年的研發投入即達95億美元,其中90%投向了極為關鍵的“雲計算”領域,排名第二的英特爾去年技術投入也有65億美元。在全球IT企業研發投入30強中美國有12家,其次是日本,有10家,中國只有華為一家企業上榜。2011年美國研發投入佔全球份額的33%左右,是中國的兩倍半。
  高端製造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目標,美國已經正式啟動高端製造計劃,積極在納米技術、高端電池、能源材料、生物製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等領域加強攻關,這將推動美國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創新集群發展,並保持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研發領先、技術領先和製造領先。
  綜合以上的分析,美國産業資本回流已經成為大趨勢,對於中國製造而言,必須把重振中國製造當作中國經濟長期戰略的核心,絕對不能在逐步失去成本優勢的同時,又由於創新滯後,而導致低端製造和高端製造優勢的雙重流失。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中國製造”須加快轉型升級 2012-08-15
出口競爭力下降 “中國製造”變貴 2012-08-13
“中國製造”成為另一張“中國臉龐” 2012-08-13
“中國製造”帶給旅游商品的啟示 2012-08-02
7月滙豐中國製造業PMI升至49.3 2012-08-0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