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為拯救某太陽能電池公司,當地政府決定將企業一筆幾個億元到期信託貸款償還納入財政預算。此事一經披露,立刻引起了眾議,為什麼地方政府要動用財政預算去拯救一家民營企業?該企業又是如何陷入破産困境的? 實際上,從高點算起,該公司的股票股價下跌幅度已經超過90%。另外該公司債券的持續下跌也引發了中國債券市場對於信用市場的擔心,有望打破中國債券市場多年以來形成的從未發生違約的記錄。 該企業是中國經濟在從傳統産業向新興産業轉型的一個代表企業,該企業今天的困境是中國發展新興産業所必須反思的一個典型案例。作為投資者,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經驗教訓,今後該如何投資中國的新興産業呢? 首先要高度重視行業的發展壁壘,太陽能光伏産業從上游的多晶硅原料、中游的硅片切割和電池片生産、下游的組件生産,其技術難度越來越低,難度最高是上游多晶硅原料的生産,早期多晶硅的生産技術被全球7大公司壟斷,中國需要花費高價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多晶硅原料。從百噸、千噸到萬噸,中國企業逐步掌握了生産多晶硅的改良西門子法。沒有了技術壁壘的阻礙,整個行業很快遍地開花,産能迅速擴張。完善的專利和知識産權保護體系是新興産業發展的先決條件,這樣才能鼓勵和保護創新者,使得擁有技術專利的優勢企業能夠做大做強。遺憾的是中國對專利技術和知識産權的保護還不夠重視,一些優勢企業的技術專利很快被競爭對手所模仿,原先的高科技新興行業成了簡單製造業。 其次要關注行業需求的變化,由於太陽能光伏的發電成本高於傳統電力,因此下游光伏電池的使用推廣依賴於政府的補貼,2005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確了政府以高於市場電價的補貼價格收購居民所安裝光伏電池所發出的電量,此後歐洲各國政府紛紛效仿,由此導致了全球光伏市場需求的急劇增長,德國更是一度佔了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的一半。德國逐漸下調了補貼價格,而其他歐洲國家受到債務危機的影響,開始控制國家補貼的光伏電池安裝總量,導致全球光伏市場的增速放緩。很多新興産業在發展初期,都離不開政府的補貼,因此要時刻警惕一旦政府的補貼減少,市場的需求是否下降。 第三要關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雖然太陽能行業目前高度競爭,但是一些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依靠其低成本的優勢,依舊保持着較好的現金流。一旦行業出現復蘇,這些公司將有望率先獲益。特別在太陽能産業上游的多晶硅製造環節,在技術上的差距導致不同公司的命運將會是生與死的差別,高成本的公司很難熬過長時間的行業低谷。 其次要遠離過度擴張的簡單製造業和公司,造成該企業面臨破産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的過度擴張,該企業成立僅3年,就成為世界第一家産能突破1GW的太陽能硅片廠家,此後産能更是每年1GW的速度增長。該企業僅是中國快速發展的太陽能光伏行業的一個縮影,為了實現産業轉型,各地政府都把太陽能光伏産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産業加以大力扶持,紛紛提供各種優惠的電價、土地廠房以及財政貼息貸款等政策。全國太陽能光伏産業園區有100多個,300多個城市規劃發展光伏産業。自2006年開始,國內光伏電池産能從不足1GW發展到2011年的30GW,多晶硅産量從不足1000噸發展到8萬噸,産能達到15萬噸。在各級政府的協助下,一個朝陽産業6年間就變成了産能嚴重過剩、企業大面積虧損的行業。 第四要關注企業的資産負債表,一旦行業陷入低谷,資産負債表脆弱的公司將面臨危機。太陽能光伏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尤其是在上游多晶硅領域,為了向上游進軍,該企業投資120億元新建了1.5萬噸的多晶硅項目。在産能迅速擴張的同時,該企業的負債急劇擴大,截止2011年底,總負債已超過300億人民幣,負債率達到87.7%。由於整個太陽能市場供求形勢發生惡化,那些高投入形成的資産很快成了産能利用率過低資産,高額的負債成了該企業陷入破産困境的根源。最為可怕的是,太陽能産業還在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幾年前形成的産能很難在下一輪行業周期反轉以後形成有效産能。對待那些通過高投入和高負債進行擴張的新興行業公司,其實本質上是簡單製造業,投資人要保持一份警惕。 總之,我們不應被“新興産業”這四個字的光環所迷惑,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相比,同樣存在着巨大的風險。我們在新興産業中,要尋找真正擁有技術壁壘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尋找輕資産投入、能夠創造良好現金流、商業模式優秀的企業,關心整個行業的擴張速度和下游需求的變化,如此才能回避風險,真正從新興産業企業的成長中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