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7月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5月的50.4和6月的50.2進一步下滑至50.1,採購量、進口、購進價格、生産經營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等分項指標都較6月走弱。其中,産出和新出口訂單指標為去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新訂單則出現第三個月收縮,進口訂單創下2009年2月以來新低,産成品庫存指標則有所增加。國際上看,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美國政府&&了多項對製造業的扶持政策,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設立了生産振興部,擬推動本國工業復蘇。我國工業經濟面臨的競爭環境不容樂觀。
國際工業經濟復蘇乏力
美國工業經濟緩慢復蘇,但道路曲折。在經歷了2011年四季度較快增長後,美國PMI多次出現反復。由於新增需求大幅下滑,2012年6月和7月美國製造業PMI分別為49.7和49.8,較5月的53.5顯著回落。7月份的新增訂貨量比6月份回升0.2個百分點,但之前6月份的新增訂貨量比5月份下降了12.3個百分點,是2009年4月份以來首次大幅收縮。
美國失業率雖然從2011年11月已開始逐步下降,6月份為8.2%,但仍處於歷史高位。房地産投資出現上升態勢,房地産信貸緩慢擴張。但是,消費者對工資和就業增長信心不足,2012年7月的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72,是7個月來最低。此外,隨着年底減稅政策的終止,美國或再面臨“財政懸崖”的挑戰,令市場對美國經濟下行的擔憂情緒加大。
歐洲工業經濟繼續萎縮,失業率再次上升。歐債危機對歐元區實體經濟産生了巨大破壞。7月份歐元區製造業PMI終值由6月份的45.1降至44.0,創37個月最低水平。數據顯示,除愛爾蘭以外,歐元區其他成員國7月份製造業PMI均低於50的榮枯分水嶺。歐元區7月經濟景氣指數由6月的89.9下滑至87.9,消費者信心指數從6月的-19.8降到了-21.5,工業景氣指數從-12.8降到了-15.0。歐盟統計局公布,歐元區失業率已連續13個月維持在10%以上的水平。西班牙和希臘的失業率超過20%,青年失業問題嚴重。
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速放緩,製造業PMI普遍回落。南非7月PMI則降至44.2,大幅低於6月份的53.9,且創過去兩年來最低水平。韓國7月經季調的滙豐PMI從49.4降至47.2,觸及去年12月以來最低。印度製造業緩慢擴張,6月份滙豐印度PMI從5月份的54.8升至55,為四個月來最高。工廠産出上升,雇傭工人增速達兩年多以來最高,但海外需求疲弱導致新增出口訂單增速降至2011年以來最低。新興經濟體國家雖然成長性好於發達經濟體,但製造業增長仍較大程度上受全球經濟周期制約。
四因素導致我國工業經濟低迷
今年1-6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滑2.2%,下滑幅度較1-5月份收窄0.2個百分點。6月單月,工業利潤同比下降1.7%,反映出近幾個月經營環境欠佳。由於需求疲軟,1-7月銷售收入僅增長11.3%,增速較1-6月的11.7%和一季度的14.1%進一步放緩。儘管原材料成本下降有助於提升企業利潤率,但需求持續疲軟及去庫存壓力又對企業盈利産生負面影響。造成當前我國工業經濟低迷的原因有四個方面。
從國際來看,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導致市場需求放緩。受歐債危機影響,6月份中國對主要國家的出口增速普遍滑落,其中對歐盟出口較5月份下滑4.5個百分點,重回負增長,對美國出口較5月份下降12.4個百分點。重點産品的出口金額同比全線下滑。中長期看,歐債危機不確定性仍較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外需增長缺乏動力。
從國內來看,工業增長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十一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5%,甚至有些月份達到20%,其中投資、消費和出口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工業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工業增長效率較低與環境損害代價較高等。為給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空間,中國經濟增速目標調低到7.5%。未來5-10年,結構調整比增長速度更為重要。
從結構來看,附加值高的産業佔比偏低。我國製造業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即“微笑曲線”的中間,利潤率較低。從中經工業景氣監測預警結果看,企業人工成本和原材料購進成本持續上升,銷售增長放緩,産品價格漲幅明顯回落,企業盈利能力明顯下滑,産能過剩問題也相對突出,凸顯我國工業低成本擴張模式不可持續。
從微觀來看,中小企業經營狀況依然堪憂。滙豐PMI與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布的PMI(稱為官方PMI)相比,滙豐PMI反映中小企業的因素較多。近年來滙豐與官方PMI的差值呈趨勢性上行,反映了當前經濟增速下行對小企業的打擊較大。滙豐7月中國製造業PMI終值升至49.3,6月份終值為48.2。官方小型企業7月PMI為48.1,比上月回升0.9個百分點,表明中小企業在政策措施支持下經營狀況有所改善。但是,中小企業抵禦經濟減速風險的能力本身較大企業弱,在宏觀經濟減速的過程中,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形勢更為嚴峻。
為此,要進一步優化貿易結構,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優化出口産業和商品結構,增加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高端産品出口。優化貿易方式結構,逐步擴大一般貿易比重,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延伸産業鏈、增值鏈,提高本地增值率與本地配套比重。要加快淘汰落後産能,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電力、煤炭、鋼鐵、水泥能行業淘汰落後産能。加大整合重組力度,鼓勵和引導優勢企業並購列入淘汰計劃的落後産能企業,推動産業布局合理化。
此外,通過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手段為産業升級、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制度保障,營造有利環境。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創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強地方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做好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工作。也可考慮在現行商業銀行體制外,設立專門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或貸款擔保,並利用創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産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