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繼山西汾酒後,河南杜康發出反對公開信,稱茅&高價令絕大多數國民喝不起,難稱“國酒”,建議國家商標局慎重考慮是否准許該商標註冊。有白酒企業負責人&&,目前多家白酒企業對於茅&申請國酒的反對已達成了共識。(8月8日中國新聞網)
其實,非但茅&高價令絕大多數國民喝不起,“國酒”稱號更是與民眾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對於普通民眾來説,“國酒”稱號的吸引力顯然不如價廉物美更重要,民眾需要的是喝得起又好喝的白酒,而不是酒精和其他配料勾兌、卻敢賣高價的偽精裝白酒,而其他白酒企業之所以激烈反對茅&拿下“國酒”稱號,顯然着意點也在於所謂的高端市場。畢竟,只有那些有錢、有權者才在乎自己喝的酒是否與身份匹配。 相信多家白酒企業對於茅&的腹誹早非一日,尤其是在茅&佔領公款吃喝的餐桌後,茅&由此獲得了價格上拉開與其他白酒品牌差距的深厚土壤,2000多元一瓶的茅&酒不僅普通民眾喝不起,即使有錢的企業家富豪也不會拿茅&當成常備酒,畢竟基於投入産出比的經濟人理性考量,味道可能比其他白酒好那麼一點點,價格卻要貴出許多的茅&,實在不符合理性消費的普遍標準。
只有在一支筆就能輕鬆買單的公款吃喝中,茅&才能擁有絕對的價格剛性。而公款吃喝者們之所以追捧茅&,也未必是真心喜歡其口味,而是其長期以來打造的品牌神話,諸如國家領導人宴請國外貴賓的必備佳釀,營造了一個排他性消費的大眾暗示,這正好搔中了一些權力擁有者的癢處。尤其是所謂特供酒的出現,更是抬高了茅&在某些人中的心理價位。 可以設想的是,一旦茅&真的成為“國酒”,就會引發更多公款吃喝者的趨之若鶩。對於公款吃喝者來説,哥喝的不是酒,而是象徵着權力的稀缺性供應。 人人都明白“國酒”背後的特殊價值,因此白酒企業對茅&要群起而攻之。這也是令人悲哀的現實環境,一個本應純粹市場化的白酒行業,居然要依附在權力庇護下,獲得符號化的生存資格,否則就面臨被排擠出“高端市場”的危險。你要擠入那個消費圈子,首先要成為白酒中的VIP。“國酒”稱號能夠獲得期望中的一切。“國酒”之爭背後,是白酒品牌都在爭搶符號化生存的入場券。 作為日常消費品的白酒,都爭先恐後棄民眾於不顧,要全力獲得富貴的服務資質,由此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分層化有拉大之勢。高等教育農村家庭學生比例逐年下降,畢業後無論是考公務員,經商創業還是在企事業單位打工,都可能面臨X二代的排擠,如今連喝一杯白酒,都可能與有望獲得“國酒”稱號因而價更高的茅&絕緣,所有的理想,只剩下如果不努力成為有錢或有權的人,就沒臉見大學導師、就請不起親朋好友喝茅&的殘酷現實。這是否也説明,我們同樣生活在符號化氾濫的生存窄道中,人生奮鬥的目標就是成為那個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