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創新 資産證券化擔重任
2012-08-09   作者:胥宗乾 張駿超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8月3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正式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資産支持票據指引》,這成為我國資産證券化業務邁出的重要一步。
  資産證券化是債券市場深入發展的必經之路,資産證券化産品也一直是成熟資本市場的重要品種。根據美國證券業和金融市場協會統計,2011年美國資産證券化産品的發行規模為1.7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國債的發行量。我國資産證券化經歷了二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仍處在初級階段。在資産支持票據問世以前,我國已經存在兩類資産證券化産品,一類是信貸資産支持證券,基礎資産為銀行、資産管理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産;另一類是證券公司的專項資産管理計劃,基礎資産為高速公路收費、設備租賃、電力銷售、基礎設施建設-轉讓項目、污水處理等各種應收賬款或未來現金流。從實踐來看,兩類資産證券化産品的發行規模不足1000億元,二級市場交易比較冷清,資産證券化的優勢並未得到充分發揮,仍有待進一步的創新與探索。
  隨着我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創新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強。從創新的規律來看,應當從市場的一般性需求向個性化需求過渡,産品則從基礎産品向結構化産品發展。目前,我國債券市場的基礎性産品品種已經比較豐富,資産證券化作為當前金融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是擴大非金融企業融資渠道、滿足投資者多樣化投資需求的有力工具。
  資産支持票據作為新的債務融資産品,在充分借鑒了成熟市場資産支持證券的通行做法和國內信貸資産證券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需要和發展環境,在發行方式、風險隔離、信息披露、投資者保護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規定。當前,企業擁有不菲的市場價值以及能産生穩定現金流的存量資産,但是卻缺乏使其得到充分利用的載體,存量資産的使用效率明顯低於成熟市場。因此,借助金融工程技術盤活這類資産,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資産支持票據有利於盤活企業資産,在缺乏其他融資渠道的情況下,解決部分企業資産現金流和投資需求資金不相匹配的問題。資産支持票據以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期收入的資産作為基礎,充分考慮資産未來現金流實現的特點和期限,設計出針對性的資産支持證券,然後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該證券的方式獲取新的融資以滿足企業現有的融資需求,幫助企業開拓業務,實現新的增長。
  其次,資産支持票據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根據不同風險資産設計個性化的融資方案。不同公司或者項目所處經濟環境不同,資産質量有高有低,産生的現金流千差萬別,在單一的融資模式下,這些現金流特性給企業的流動性管理帶來極大難度,而資産支持票據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資産支持票據的特點之一在於融資成本與融資法人主體無關,只與基礎資産相關,基礎資産的風險和收益差別直接反映為産品的流動性與價格,項目的個性化問題將得以解決。同時利用資本市場廣闊的平台,能夠較為容易地實現資金供給與需求的對接,在滿足資本市場多樣化投資需求的同時,提高企業進行流動性管理的能力。
  最後,資産支持票據能夠擴大發行主體的範圍,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發展迅速,尤其是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推出後,不僅為企業開拓了新的債券融資渠道,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債券市場的融資效率。但是,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級別稍低的企業進行通過發行債券融資仍然較為困難,即使這些企業擁有不少優質資産。資産支持票據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通過證券化技術,將這類企業擁有的一部分有穩定現金流的資産剝離出來、加以盤活,使原來難以公開發行的信用債轉化為債項評級相對較高的證券化産品,從而緩解企業的融資狀況。
  應當承認,我國目前的資産證券化與國外的相比,在産品結構、風險隔離、會計處理等方面有一定區別,這與我國在法律、會計等方面的限制不無關係。但是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在現有框架下的創新與實踐,才能更快推動相關規則的修改和完善,而這正是我國資産證券化的探索之路。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投資時鐘正從債市撥向股市 2012-08-09
8月債市或仍震蕩 信用債風險凸顯 2012-08-03
債市冰火兩重天 歐美或推出新的刺激計劃干預債市 2012-08-02
回購創新 讓銀行間債市“動”起來 2012-07-23
PE初涉債市 私募債"好看不好吃" 2012-07-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