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專家咋成了託兒
2012-08-03   作者:侯文學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北京故宮博物院最近發表聲明稱,該院在職、離退休人員參加社會文物鑒定等活動時,應獲得故宮博物院的書面授權,否則屬個人行為,後果由本人承擔,故宮博物院對此不承擔責任。
  近年來,隨着文物市場的火爆和收藏熱持續升溫,以及央視《鑒寶》等文物鑒定節目的播出,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文物專家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按理説,他們在文物鑒定活動中,應利用自己的考古知識,對文物作出實事求是的鑒定結論。然而,少數鑒寶專家竟然昧着良心,充當不法商人的御用工具。
  近期,典型的就有兩起:一起是去年,商人、“古玩收藏家”謝根榮託人自製了“金縷玉衣”,找來5位文物鑒定專家,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的一位原副院長。他們只簡單看了一下就寫了個文字説明書,給出24億元的天價評估。謝某則用這份鑒定書騙取銀行數億元貸款。還有一起是去年年初,一套“漢代玉凳”經一名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的鑒定拍出2.2億元天價,成為當年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但時隔一年後,江蘇邳州一趙姓老闆承認玉凳為其組裝製作。
  文物專家之所以熱衷於搞文物鑒定“走穴”,主要是奔着鉅額的鑒定費去的。以5名專家為假“金縷玉衣”鑒定為例,他們只是繞着展櫃轉了一圈,就輕易把幾十萬元鑒定費揣進了腰包。這種輕率和不負責任的行為,産生了很壞的影響。當然,首先受損害的是專家自己。本來,人們以為,文物專家是具有豐富的文物鑒定知識、治學嚴謹、不為金錢所動的學者。可“金縷玉衣”和“漢代玉凳”的鑒定,卻讓專家的形象大打折扣。當然,文物專家打着所在單位的旗號在外面“走穴”,也給所在單位抹了黑。為此,故宮博物院不得不發表聲明,以遏制本院文物專家隨意到外面接“私活”,損害故宮聲譽。
  同時,文物專家的胡亂鑒寶,也加劇了文物市場的亂象。“現在中國的收藏市場,95%的人用95%的錢買了95%的贗品。”有“收藏界深喉”之稱的文化學者吳樹在日前一場收藏論壇上如此&&。作為文物鑒定專家,本該為去偽存真、凈化文物市場做貢獻,現在卻為了發不義之財公然作假,無疑會對本來就已混亂的文物市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然,熱衷於“走穴”的文物專家,不僅限於故宮博物院,各地博物館同樣存在。而作為故宮博物院或地方博物館,也不能只停留在發聲明、與他們劃清界限上,還應加大管理和懲戒的力度。這無論對單位、專家或規範文物市場,都是必須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文物專家:中國流失文物不是他人的提款機 2009-02-25
文物專家:南海古沉船不少於2000艘 2007-06-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