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凈公司股票回購是權利而非義務
2012-08-03   作者:劉曉忠(資深財經評論員)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近日,證監會相關負責人&&,上市公司若跌破凈值又有增長潛力,且現金流許可,有義務回購股票,回購後可依法登出也可依法獎勵職工。
  其實,若某股票回落到一定水平,上市公司認為市場估值過低,那麼無需破凈,公司就可能在合適價位回購股份,回購登出不僅可提高每股凈資産,提振公司股價,向市場發出積極信號,而且在低於潛在價值的價位回購登出公司股票,對現有股東而言是資本增值。即便回購後不登出而是獎勵職工,也有助於激勵職工。
  然而,股票回購是上市公司的權利而非義務,通常情況下公司無義務進行股票回購;而且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購並不確定會提高該公司股票的估值水平,對股市産生正面影響。因為首先要該上市公司的潛在增長率獲得市場投資者認同,即市場認為該公司股票回購確實能聚斂競爭優勢,否則難以有效抬高市場估值。
  當前A股上市公司少有主動回購股票的行為,一則因為在內外需萎靡、經濟增速趨緩之下,企業未來發展前景和可預見的業績難以支撐其做出股票回購的抉擇;一則目前多數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現金流支持回購股票的決定。
  更為關鍵的是,以融資主導的市場,使股市儼然成為了一個存量財富分配型場所,而非投資者分享上市公司收益的市場。事實上,自A股市場開埠以來,投資者為股市累計提供了融資4.3萬億元,貢獻交易佣金和印花稅超萬億元,而在累計1.8萬億現金分紅中,僅獲得最高不超過5400億元。可見,上市公司從市場融到的資金遠高於給投資者的回報,股市投資者處於持續失血狀態。
  長期以來,國內上市公司普遍傾向於權益融資,而非債券融資,原因就在於權益融資無需償還本息,且上市公司高度壟斷分紅權,而債券融資則需償付本息。殊不知,若上市公司和大股東認為該股票會下金蛋,其融資會傾向於債券或貸款等形式,盡量減少權益融資規模,以免較高規模的權益融資稀釋原有股東權益。同時,對於增長潛質高的公司,債券融資還有助於降低公司委託代理成本和管理層道德風險,因為適度規模的債券資産不僅可避免股權收益稀釋,而且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需用於償還債務本息,從而避免管理層的冒險行為。
  鋻於此,從國內上市公司資産分佈結構看,能股權融資絕不債券融資的普遍偏執,反映出讓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無疑割裂了通過權益融資獲取收益的渠道,並不符合上市公司利益。如此一來,即便部分上市公司會選擇回購股票,也將是提振人氣的短期策略安排,而非是基於市場低估其價值的考慮。
  此外,當前部分上市公司的破凈,抑或在托賓Q值接近於或低於1,部分上市公司股東和管理層還是選擇出售套利,而非回購和增持,這只能説明某種程度上這些公司的每股凈資産是有水分的。
  由此可見,當前部分股票破凈之下,倡議上市公司回購股票,未必能起到穩定股價和提振市場信心的作用。要真正有效增強市場信心,需繼續強化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改變股市的存量財富分配型特徵,避免使之成為上市公司、券商等合謀分配蛋糕的市場,方能從根本上聚斂市場信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多家銀行股"破凈" 降息或致銀行業利潤增速降11% 2012-07-06
“破凈潮”席捲76隻股 周期板塊成重災區 2012-06-08
銀行股現“破凈”:轉機還是陷阱 2012-06-04
低估值藍籌被棄 銀行股瀕臨破凈 2012-05-25
藍籌理念遭遇挑戰銀行股瀕臨破凈 2012-05-2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