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恐懼症,如影隨形的城市病
2012-07-31   作者:韓浩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7月21日,北京暴雨成災,密集的雨點把街道變成了“湖泊”。有家不能回的人們,擠在可以避雨的地方,不安瀰漫,莫名恐懼,“城市病”發作,很多人被感染。
  第二天,氣象部門發出了暴雨藍色預警,有媒體刊出當天下午空空蕩蕩的街道照片:寬闊的街道上,只有寥寥車輛疾馳,甚至比SARS時期還少。在這個時候,城市顯示出另一幅面孔,它顯得有些空蕩寂寥。
  在此之前,生活在北京的人們已經習慣了擁擠。地鐵沒有了上下班高峰,每個時刻都塞滿了人。春運時眾人擠乘火車的畫面曾是典型的中國形象,但那種擁擠,在今天許多城市已司空見慣,城市公交可謂“天天是春運”。另外,在醫院,在節假日的公園,在特定日期的廣場,在每一個招聘會,在大型演出現場,在大多數展會……隨處可見的擁擠,讓人心浮氣躁,爭吵打罵天天在發生。
  但更多時候,人們還是沉默前行,城市生活的巨大慣性裹挾了太多人。稱自己有“密集恐懼症”的都市人越來越多,有隱居夢的人越來越多。看到人群聚集就頭暈,成為都市人的逃離藉口之一。但恐懼歸恐懼,真正離開的人沒有多少。相反的是,大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一點兒也沒放緩。外面的人要進來,裏面的人出不去——不是出不去,是沒地方可去,離開城市,就意味着失去城市所能給予的機會和保障。
  人為何要奔城市而來?因為城市有各種優質的資源,有相對公平的環境,有實現自身價值的條件,有追求夢想的機會……與這些相比,“密集恐懼症”似乎不算什麼了。陳丹青曾説,中國人的信仰是“活下去最要緊”。
  但是,在人們生發了不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質量的念想的時候,對於“密集恐懼症”的抱怨與厭惡就會愈加強烈。
  追尋“密集恐懼症”的形成基因,會發現生存本身所存在的一些悖論。我們需要信仰,但卻急功近利,在拜佛的時候一擁而上,眼睛裏看不到虔誠只有焦灼;我們需要理想,但卻不懂得理想是什麼,於是才有那麼多人把國考和藝考當做出人頭地的通道,萬人爭走獨木橋;我們需要理性,但在許多圍觀事件中,卻只有麻木的盲從,會被一個謠言攪得人心惶惶。
  社會的畸形發展,為“密集恐懼症患者”群體化擴大提供了最好的溫床。密集的勞動力在創造着城市文明,但在城市文明展示它魅力一面的時候,卻無情地拋棄了為它輸血的人群。制度的藩籬仍然在區分着人與人的差別,製造着種種不平等。但愈是如此,對對岸的渴慕,會讓被歧視者愈發強烈地想要跨越障礙享受平等。“密集恐懼症”是人的群體屬性的最好體現,有時,人真的寧願承受群體的擁擠,也不願忍受被拋棄的孤單。
  和城市充滿“密集恐懼症患者”相對應的是鄉村的寂寥與空蕩,這是另外一種性質的恐慌,讓我們看到另外一個被“孤獨恐懼症患者”所擁有的中國。如何讓人與人保持密切的、合作的關係,同時又擁有彼此尊重、不至於冒犯的距離,成為一個像麻繩團一樣越解越亂的社會難題。放棄對特權的守衛、人人可以平等對話、可以爭取屬於自身的生存權利,這才是消解“密集恐懼症”的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把鬥魚放到一個魚缸裏,它們會相互廝殺,直到全部死亡;而將它們放養於江河湖海中,每條魚才會繁衍並擁有自己的家族和幸福的生活。此刻,我們就是被放置到魚缸中的鬥魚,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衝出魚缸、躍身投入自己的江河湖海。
  回想起7月21日夜,人們開車上街打開雙閃,幫助滯留機場的乘客;有人打開家門或經營場所的大門,讓陌生人得以休憩,這是城市裏少見的一次不設防。當大雨遠去,繁忙重現,一切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城市這口沸騰的大鍋,一如既往地蒸煮着我們火熱的生活,接受在密集的空間裏生存,還是大多數人的命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從人口學視角看“城市病” 2012-03-21
上海社科院報告:大城市步入“城市病”集中爆發期 2012-02-10
畸多的摩天大樓是城市病的一把尺子 2011-06-09
緩解"大城市病"需實施均衡的城鎮化戰略 2011-04-08
中國城市病是工業文明病的集中體現 2011-02-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