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世界銀行公布了《國際比較計劃》(ICP),報告中認為,按照舊的核算方法,中國GDP為8.8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的15%。而運用新的統計方法計算之後,中國經濟總量下降了40%,為5.3萬億美元,佔到了世界經濟總量的10%。一些經濟學家認為,GDP長期高估容易産生泡沫,使政策制定和公共事業發展與實際脫節。
經濟學家指出:“國力”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能力可以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在地理意義上國家的産出;另一種是在要素所有權意義上的産出。前者是GDP,後者是GNP。只有後一種意義上的産出才是一國國民能夠支配和享用的財富,才有福利的意義。也就是説,只有GNP才能説明本國人民的凈收入。沒有增加本國GNP的GDP增長,不應當是和諧的小康社會追求的目標。
2011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UNCTAD)全球投資趨勢年度研究報告稱,2010年中國的整體GNP只相當於日本的一半。
2010年中國汽車業産銷雙雙突破1800萬輛,打破了美國於2001年創下的1747萬輛的銷售紀錄。很多人産生了豪邁的激情:中國汽車正在從生産大國走向生産強國。但是今年以來,媒體上卻充斥着“自主品牌陷生存危機”這樣的驚呼。有專家甚至預言“市場佔有率下滑已成定局,兩三年內難以扭轉,可能會有一半自主品牌不能存活”。既然已經是世界汽車生産大國,為什麼還會出現自主品牌生存危機?
這就是GDP造成的幻覺。
我們的汽車産量是按照産地統計的,其中包括了外國廠商在中國的産量,在1449萬輛乘用車中,有70%是外資企業生産的,只有435萬輛是“國民生産”,如果算上商用車(全算國民生産),大概是800萬輛。
有人宣稱,中國汽車工業今後的發展主要靠國有集團。審計署2011年對一汽集團審計後指出:重大經濟決策事項存在問題,2008-2010年,一汽集團自主産品研發投入比例偏低,自主品牌汽車盈利能力不強,整車業務利潤主要來自於合資子公司。
類似的問題其實也同樣存在於其他國內國有大集團。由於盈利主要依靠合資,自主研發投入不足,所以一旦結束合資或外方控股,這些集團能否生存真是一個現實問題。自己都站不住,能讓國民依靠嗎?
國務院《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中,把企業的自主創新作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任務,提出:“堅持把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作為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努力突破制約産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産業核心競爭力,完善産業鏈條,促進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
最近有的領導同志指出,中國經濟要堅持自主創新、自主選擇、自主發展,走適合自己特點的道路。鄒家華為自主品牌車展題詞:自主創新——車魂。的確,自主創新是“國民汽車工業”發展的靈魂,只有國民汽車工業成為世界最大,才有可能成為世界汽車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