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左右,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今後一段時期,我國仍處於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同時也面臨許多突出問題,需要進行重大的戰略調整。所謂新型城鎮化,就是要總結過去多年來我國推進城鎮化的經驗教訓,立足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和環境,對於我國城鎮化戰略進行繼承、調整和優化,促進我國城鎮化持續、健康、穩定和高效推進。 基於我國基本國情和城鎮化進程的現狀特徵和問題,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性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個“協調”。第一,協調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依託城鎮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聚集産業和人口,緩解部分大城市由於人口膨脹和産業粗放帶來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壓力,保障城鎮化的質量、效益和福利,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推進。第二,協調工業化和城鎮化。引導工業化從粗放、速度型轉向集聚、效益型,改革完善制約農民進城和流動的體制機制,切實改變長期以來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的現象,促進工業化引領城鎮化、城鎮化支撐工業化。第三,協調大、中、小城市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為原則,合理控制大城市過度擴張,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體設施和軟體服務,引導人口和産業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發展格局。此外,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性還包括協調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協調就地城鎮化和異地城鎮化、協調流出地和流入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等。 按照從近期到遠期的順序,推進新型城鎮化至少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戰略意義,可以簡單概括為4個“有利於”。 一是有利於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和瓶頸約束。過去多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的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但同時付出了資源環境方面的巨大代價,在某種程度上推行的是粗放式、外延式和速度型城鎮化進程。資源環境嚴峻的現實表明我國必須走集約化、緊湊型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二是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和差別。傳統的城鎮化過於注重城市的開發建設和功能完善,忽視農村地區的基本生産和生活條件改善,導致人口、資金和技術等要素主要流向城市,造成農村凋敝和“空心化”問題突出,城鄉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等差距明顯擴大,尤其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城鄉差距問題更為突出。因此,迫切需要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施城鄉統籌協調和一體化發展的新型城鎮化。 三是有利於控制地區差距擴大。由於地理區位、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等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存在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的問題。進入新世紀後,我國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明顯快於東部地區,但總體上沒有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態勢。地區差距的擴大,對於加快實施以區域協調為特徵的新型城鎮化提出了迫切需求。 四是有利於有效擴大內需。我國有13億人口的巨大潛在市場,又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必然蘊含巨大的內需。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合理引導城鎮化進程中産生的投資需求,着力挖掘培育農民進城轉為市民産生的消費需求,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提供長遠支撐和根本保障。 新型城鎮化是一項戰略性系統工程,需要長時期、各方面共同努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切忌盲目求快,一哄而上,需要統籌規劃,穩步推進,分階段制定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 一是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倡導集約、綠色、循環、低碳等先進模式和技術,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保障城鎮化進程的可持續性;加強信息網絡技術推廣應用,着力加快“三網融合”、雲計算、物聯網等重大技術突破,促進知識經濟和技術經濟跨越式發展,促進城鎮化實現成本下降、效率提高、綜合效益改善等多重目標兼顧並重。 二是明確生産、生活、生態功能分工和空間布局。要促進生産功能配套、完善和高效,引導生産要素空間集中集聚,發揮生産領域的經濟效益;促進生活功能安全、便捷和舒適,合理布局生活性設施和業態,發揮生活領域的社會效益;促進生態功能平衡、穩定和可持續,保障生態系統不同類型單元規模和邊界,發揮生態領域的環境效益。 三是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創造的環境。要合理統籌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注重提供就業機會和打造創業&&,為提高收入和消費水平提供支撐;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開發和利用,發揮企業主體和政府引導扶持作用,促進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提升城鎮化的技術含量和創新意識;加強自主知識産權保護,培育自主品牌,促進創新技術大規模推廣應用和産業化,增強産業和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夯實實體經濟對於推進城鎮化的堅實基礎。 四是實行精細化、人性化和國際化管理模式。隨着技術進步和物質文化水平提高,需要加強精細化的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滿足日益拓展和深化的城市功能和服務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應對未來城鎮化進程衍生出來的更多人性化需求;着眼經濟全球化趨勢潮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與對接,提高對外開放度,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的國際化水平。(作者係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