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數據顯示,在國內已建成的影視基地中80%虧損,15%收支平衡,僅有5%能夠賺取微利。儘管如此,一批新影視基地的建設仍然如火如荼、“高燒不退”,着實令人擔憂。 近年來,各地不斷有影視基地項目落戶的消息傳出。除已知的10大影視基地外,各地建起大大小小的影視基地已超千個,總投資約500億元。根據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影視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國內已建成的影視基地中80%虧損,15%收支平衡,僅有5%能夠賺取微利。許多影視基地正處於有場無劇、人去城空的尷尬境地。儘管如此,一批新影視基地的建設仍然如火如荼、“高燒不退”,着實令人擔憂。 興建的影視基地為何會成為“盛裝下的空城”? 其一,缺乏對市場容量的正確判斷。根據《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2)》公布的數據,2011年,我國電影故事片産量558部,呈穩定增長態勢;電視劇産量近5年來基本保持穩定,平均年産468部1.43萬集。據悉,懷柔中影基地目前已具備年生産80部電影故事片、200部電視電影、500集電視劇的製作能力。浙江橫店影視産業基地則將在5年內實現入區企業年主創電影100部、年産電視劇100部共3000集以上的目標。以此推算,我國排名前10位影視基地已基本滿足電影電視的拍攝需求。且基於影視基地高投入、資金回收周期長的行業性質,具備先發和規模優勢的老牌影視基地更易分走市場大塊“蛋糕”。 其二,缺乏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一些影視基地同質化現象嚴重,投入大量資金搭&布景後,缺少産業化運作概念,忽視了影視後期製作資源的開發,這也使得其收入局限於場租費和門票。建造倣古外景的高成本和其對游客的吸引力暫且不議,建築風格上的雷同也使影視基地很難保持持久競爭力,容易導致相互間場租費的競爭。 儘管不賺錢,但影視基地建設絲毫沒有降溫的勢頭。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其背後可能存在“圈地”衝動。若寄希望於拿到土地後的保值增值,影視基地建設難免會虛火上升。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認為,影視基地要在市場的自然調節之下,配合政府政策引導,使産業走向優化整合。 從影視基地本身來説,應跳脫單純提供拍攝場所的運營模式,着力打造上下游産業鏈,同時建立起相關配套服務。 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丕民指出,一座成功的影視城應該能夠帶動一個龐大的經濟商圈,彼此支撐發展。一個好的影視基地至少應具備3大基本要素,即對客觀環境的充分利用和積極改造,影視産業價值鏈的構建和完善,衍生産業和相關産業的協同發展。目前,一些老牌影視基地經過積累,已建立起集開發、拍攝、後期、發行、衍生産品等多環節為一體的影視産業聚集區,並通過深挖旅游潛力,帶動區內吃、穿、住、行等配套行業發展。這些經驗,均可供後來者參考借鑒。 此外,對於眼下影視基地“千城紛起”的現象,相關部門要嚴把審批關,謹防影視基地建設重蹈主題公園亂建之覆轍。專家提出,影視基地應杜絕憑空而降,憑空而建,其建設要與當地影視等文化産業基礎和發展實力相匹配。同時,對於那些不能贏利的影視基地,應盡快建立相應的退出機制,使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和資源浪費降到最少。 對於那些尚在盈利的影視基地而言,也並非高枕無憂。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正給影視基地的生産模式帶來巨大影響。中影懷柔影視基地已開始嘗試虛擬電影製作技術,在大型攝影棚內的“綠布”前拍攝,然後通過數字模擬出不同時代、各色各樣的場景。未來,當越來越多的虛擬場景取代真實場景,被應用於影視製作中時,傳統影視基地或將迎來一場變革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