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製造”最近又“火”啦。日前美國媒體爆出,美國隊在今年倫敦奧運會上亮相的官方制服全部為
“中國製造”。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少數美國媒體對抵制“中國製造”煽風點火,甚至有一些美國參議院議員們揚言要“焚燒”制服。 其實,這美國隊服是美國服裝品牌拉爾夫 勞倫設計的,咱們中國企業只是代工。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樣的生産模式是各國在經濟全球化下進行不同分工的表現。而時刻標榜“貿易自由主義”和“世界市場”的美國,卻將奧運服裝“政治化”來抵制物美價廉的中國産品,不僅是小題大做,簡直有點無理取鬧。所以,很多美國人也對此嗤之以鼻。美國《洛杉磯時報》社評家保羅 懷特菲爾德就説,反對中國製造的那些議員們不過是“裝腔作勢”,並暗示這樣的言論是出於總統大選的政治目的。 關於“中國製造”的雜音總是不絕於耳,我們自然不必太過在意,但筆者認為,這次“美國隊服”事件還是值得中國製造業思考。 咱們中國製造一直質量過硬、價格低廉,所以能夠進入世界各個角落。就説這次倫敦奧運會吧,比賽服、比賽器械、吉祥物甚至小小的奧運徽章都有很多是來自中國的。但“中國製造”生産得多,賺錢卻不多。作為製造大國的中國並非品牌大國,代工産業在利益鏈的末端通常只能掙到辛苦錢。在本次“美國隊服”風波中,美國企業拿走的還是奧運制服設計的絕大部分利潤,留給中國代工者的只是些零頭。不僅如此,建立在大量消耗資源下的“中國製造”,對國內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都造成了巨大衝擊和破壞。即便如此,一些美國人也不樂意,遇到與“中國製造”有關的事情,他們就頻頻發難。究其原因,還是咱們“中國製造”技術含量低、可替代,人家拿我們説事不“怕”擔不起後果。如果是咱們用自身的智慧、獨具匠心的概念包攬了奧運服裝設計和生産,美國人就不敢説“不”啦。 筆者認為,要加快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從出賣體力勞動轉向智力勞動,由加工製造轉移到研發創新。差距在量上是嫉妒,差距在質上是羨慕,早日讓美國人的嫉妒變為羨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