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危機對西方人心理産生了很大衝擊。比如,前些天《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就刊登了一篇文章:《毀滅資本主義的十大泡沫》,文中列舉了醫療泡沫、政府泡沫、CEO薪酬泡沫、不平等泡沫、債務泡沫、全球失業泡沫、油價泡沫、風險泡沫、緩慢增長泡沫、自私的美國泡沫等十大泡沫,認為這些泡沫合成一起,足以毀掉資本主義。 其實,資本主義誕生至今遭到的質疑不斷。最典型的是19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學説。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看出了資本主義的一個危機表現形式,即不斷擴大的生産能力與勞動群眾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為什麼勞動群眾的支付能力有限,不足以消化所有的産能?馬克思的解釋是資本家的過度剝削,將原本屬於勞動群眾的工資據為己有。收入的不平等,最終造成了內需的匱乏。 實際上,這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我們也可以追溯到美國各階層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根據IMF前首席經濟學家拉詹的統計,1970年到2007年,美國收入前1%的人口,其所得佔國內總收入的比例由8.9%上升到23.5%。收入前1%人口的工資增幅要比後10%人口高出65%。收入差距擴大,中産階級、小資産階級和廣大的無産階級不滿意,要罵娘,執政黨要丟選票,如何辦?克林頓提出“居者有其屋”,政府補貼收入不足的群眾購房;小布什利用低息政策,放寬信用標準,讓不滿足貸款條件的群眾也可以按揭購房。十年的民粹主義吹大了次貸這個泡沫。 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資本主義固然存在,但絕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資本主義之前的封建社會與奴隸社會,收入分配更加的不平等。奴隸、奴僕也配跟主子談收入分配?所以,我們才會看到18世紀大英帝國的貿易難題:中國的絲茶潮水般地涌入英倫,而英國的貨物愣是一點也賣不到中國去。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中解釋到:大清帝國的平民是如此的貧窮,比我國最窮的階層還要困苦數十倍,哪有什麼需求可言。只可惜彼時沒有WTO,兩國無法協商搞再平衡,英帝國只好求之於無恥的鴉片了。 按照經典經濟學理論,資本回報存在邊際遞減規律,萬有引力會將任何過高的資本回報拉回到均值水平。資本又是稀缺的,絕大部分人的初始資本擁有稟賦是大致相同的。因此,按照資本主義內在運行規律,其結果應該是製造出一個大比例的中産階級階層出來。少部分運氣特別好、初始稟賦特別好或者運氣特別差、稟賦特別差的人成為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19世紀之後的資本主義在馬克思的質疑聲中,經歷了自我完善,製造並爭取到了絕大多數的中産階級的擁戴,才最終成為20世紀的主流思潮。 資本主義之所以能最終取代封建主義並站穩腳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尊重個體權利,尊重平等自由精神,解除了封建主義強加於人的種種枷鎖。現在資本主義步入困境的原因也正在於這種平等精神逐步消退,壟斷趨勢開始抬頭。壟斷有自然經營壟斷,有自然資源壟斷,還有權力壟斷。第一種情形不足為慮,上世紀90年代微軟如日中天,曾引得各國政府焦慮,但今天已經被谷歌、Facebook等後起之秀逼得步步後退。真正對個人的權利造成損害的是後兩者,尤其是權力壟斷所帶來的後果。這種情形之下,原本屬於個體的正常所得,被權力壟斷者與尋租者瓜分,從而造成“富者田連阡陌,而窮者無立錐之地”的窘境。這種現象在19世紀的叢林資本主義誕生,在21世紀的寡頭資本主義再現。 消除這種風險,資本主義需要再次自我完善,而不是唯民粹是瞻的放水、放水、再放水。止痛藥可以止一時之痛,但未必止一世之痛。只可惜,改革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美國上市公司利潤佔GDP比率接近11%,創歷史新高,而另一方面員工工資佔GDP比重卻降至44%,弱復蘇再次以壓縮平民工資為代價得來。這樣的結果,也難怪右翼報紙《華爾街日報》要刊登毀滅資本主義的十大泡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