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梳理2009年以來的地王,“淒悽慘慘慼慼”者佔主流。 單就北京地區而言,地王項目大約有30個,能夠入市的只有19個,目前的累計銷售額僅為446.46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個地王的土地出讓金就高達468.76億元,銷售額尚不能彌補地價款,不知道這是否出乎開發商的意外。另外11個尚未入市的地王項目,更是慘不忍睹,離收回成本相差十萬八千里,不少尚處在“挖坑”階段,有的乾脆任其荒蕪,甚至退地不玩了。 昔日一度風光無限的地王,如今卻成為了燙手山芋,那些揮金如土,勇當地王者是大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割肉銷售,以價換量,採取拖延戰術等等,這些向來被嗤之以鼻的策略,如今卻成為勇當地王者無奈的上上策。 對於勇當地王者的尷尬局面,同情者卻不多,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 地王往往成為房價上漲的“帶頭大哥”。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房價已經高不可攀了,在地王的帶動下,房價往往是無所顧忌,更上一層樓。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近日,萬柳地王出爐前,周邊13個樓盤已經開始漲價,平均漲幅在3000元/平米以上。之後幾日再度查詢得知,萬柳區域多個樓盤的均價又上漲了千元。 房價上漲演繹旱地拔蔥,地王“功不可沒”,消費者痛之恨之,這不難理解。 對於這些痛恨,勇當地王者恐怕都心知肚明,心知肚明之後卻置之不顧,這背後的道理自然也不複雜。 對市場缺乏研判、預判,盲目追逐利潤,恐怕是這些勇當地王者的通病。股市在6000多點的時候,不少所謂的股市專家都在信誓旦旦,上證綜指很快就到8000點,甚至10000點,在這些“忽悠”中,6000多點大規模殺入者恐怕如今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地王大都誕生在房地産市場火熱的2009年和2010年初,在經濟刺激的大背景下,各地地價房價不斷躥升,地産公司抑制不住利益衝動,紛紛“舉牌”拿地,地王頻現。 在2009年12月,國務院會議明確&&要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部分城市”雖然沒有被“點名”,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顯然包括在內,這些“名列”被遏制的名單的城市仍頻現“地王”,“地王”“頂風”而出,顯然被利潤,被眼前的繁榮衝昏了頭腦。 地王的狼狽局面顯然不能怪別人。 今年以來,一些地方出現了“量價齊漲”局面,但分析其真實性,水分自然不少,有政策的誤讀、誤解造成的上漲預期的所謂作用,有開發商的背後操作,有大量恐慌者的盲目入市。對於持續了兩年多的房地産調控政策,中央多次強調房價合理回歸的調子從未變過。 在這樣一個敏感點上,北京萬柳地塊卻在46輪競拍和200多輪競配建回購房面積後,以競價上限成交,房價上行的擔憂再度加重。但觀察萬柳地塊爭奪戰,眾央企在競拍中悉數“識趣”地無為而退,有的宣布退出,有的沒有舉牌,有的“陪跑”了一小段後放棄,與贏家中赫置地一爭高低的,其實只有融創地産一家。 這不能不説是那些勇當地王者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