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撫平秦嶺“毀容”之痛
2012-07-16   作者:何勇海  來源:國際金融報
 
【字號

  “秦嶺慘遭‘毀容’,只是冰山一角。這件事也值得其他地方反思:留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近日,新華社記者採訪發現,在陜西華山風景區以西12公里處的大夫峪內,原本巍峨青翠的秦嶺山脈上,一片片支離破碎的灰白山體在周圍山峰的映襯下格外刺目。行走十余公里就能看到十余處採石點;狹窄的道路兩旁堆滿了開採落下的石塊、碎石,傍山的河道中堆積着大量廢棄的石渣,原本清澈見底的河流渾濁不堪,有幾處山頭甚至已完全被削為平地,成為禿山,被當地人戲稱為“牛皮癬”,在山石縫隙間生長的植被更無蹤影。
  妙景美於天成,多毀於人營,秦嶺慘遭“毀容”即是一例!秦嶺風光旖旎,氣勢磅礡,蔚為壯觀,素有“國家中央公園”和“陜西綠肺”之稱。有人甚至稱其為“中國當代生態脊梁”,因為它承擔着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的重要作用。如此重要的所在,如今卻慘遭“開膛破肚”、被嚴重“毀容”,青山綠水被糟蹋成殘山剩水,不啻是一出現代版“焚琴煮鶴”。如此糟蹋美好事物的場景,在我們的經濟建設中還要上演多久?
  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吃”到如此程度,恐怕不多見——據新華社上月報道,秦嶺面臨“別墅之殤”,在其南麓和北麓,別墅開發項目罔視國家和地方有關禁令紛紛上馬,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別墅群“堆積”在山腳之下,不僅佔用了當地寶貴的土地資源,還對秦嶺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相關部門的默許甚至漠視,使得“禁墅令”下的別墅證照齊全;使得這個理應全民共享的自然景觀,成為個別特權、富有階層的“後花園”。
  此番,秦嶺的“別墅之殤”猶在,秦嶺的“毀容”之痛又撞擊着公眾心扉。災難何以一起接着一起?其根源在於利益驅動。無論是違規從事別墅群建設,還是大肆開山採石,都是有關企業或部門為了追求自然資源的利益最大化,進行的一種粗放、無序、掠奪性的開發。而主管部門的默許甚至漠視,無非是受到強烈的經濟發展慾望驅使,無非是為了切分這一塊共同的利益“蛋糕”。
  這種“焚琴煮鶴”式的掠奪性開發,一是以透支未來為代價,會斷了子孫後代的生存路,經濟是發展了,留給當地子孫的卻是破壞美好河山的“生態墓碑”;違背大自然法則,必然遭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比如在秦嶺,開採落下的大量碎石、泥土都廢棄在山上或者落入河道,一遇大雨,河道堵塞,造成各種險情。如此開發行為顯然應叫停。叫停之餘,有關部門有必要查查,在秦嶺被“毀容”背後是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網”、“利益鏈”存在,如有,及時斬斷其利益鏈條,並對保不住一方水土的公職人員實施問責。從以往來看,“關係網”、“利益鏈”恰恰是山石、礦藏開採秩序混亂之源。
  秦嶺慘遭“毀容”,只是冰山一角。這件事也值得其他地方反思:留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政府部門不應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不能只算財政收入的經濟賬,還要算環保的經濟賬;要將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結合,及時伸出監管之手,叫停經濟建設中“焚琴煮鶴”之類的傻事,以保護好生態環境,不對後代欠賬。正如網友所説,秦嶺被“毀容”,是任其進行下去,還是堅決懲處相關責任人,我們拭目以待。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秦嶺無閒草》在陜西佛坪首發 2011-08-24
蘭渝鐵路西秦嶺隧道全面開工 2010-05-18
秦嶺大巴山“經濟斷裂帶”成最大障礙 2009-07-28
陜西秦嶺發現70余公里長多金屬礦田 2009-07-20
秦嶺終南山隧道將於20日通車 2007-01-1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