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份中國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宣稱,“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達九成”,這個數字引發熱議,現在他們又正式推出《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 2012》,結論更是抓取眼球:中國家庭總凈資産為69.1萬億美元,美國家庭總凈資産為57.1萬億美元,中國家庭總凈資産比美國高出21%。這一結論雖然很多人不信,但哈佛大學教授David
Wise認為這是合理的:一是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家庭總數量高於美國;二是中國的房價迅速上漲。 那麼如何來看待這個數據呢?家庭凈資産無非來源於兩個方面:動産和不動産。動産是能夠産生收益的生産性資産,比如股票,還有那些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不動産就是俗稱的房地産。現在中國房價高漲,美國房價回落,這些調查通過對單個家庭的抽樣調查,匯總得出我們的房地産高漲導致家庭凈資産高於美國。這顯然凸顯了我們的房地産的泡沫。 就一個單個的房産來講,很顯然它的價值來源於周邊公共物品的價值。如果他緊挨着地鐵,就是所謂的“地鐵房”,破破爛爛的老房子也會身價倍增。如果它是某個名校的招生範圍之內,也會因為是“學區房”而烏雞變鳳凰。這説明了房産價值的主要來源,不是自身的鋼筋水泥,而是周邊的公共物品。這也是房地産投資商強調的“地段,地段,再地段”的緣由。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統計一個區域的房地産價值總和,其實很簡單,可以計算這個區域內的所有公共物品的價值就可以了。因為它應該被包含在所有區域內的房地産價值之中的。理論上講,一個區域如果有10套房子和一個醫院。那麼計算每個房子的市值再匯總,應該等於計算這個醫院的價值和這10套房子本身的建築成本。如果前面的那個算法超過了後面那個算法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市場的估值過高了。 如果用這種方法去看待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的房地産價值,説中國的房地産總值高於美國,會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為什麼呢?很簡單,儘管美國的人口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但是美國的人均住房面積是中國的4倍都不止。從這一點上看,美國的房地産的建築總面積不會小於中國的建築總面積。那麼它們的建築成本也不會低於中國。就公共物品而言,去過美國的人都不會否認,美國的學校,醫院,交通設施,都遠遠好於中國,即使從總數量來講,不論公路里程,還是地鐵等市政交通數量,還是教育設施等等,都比中國多。公共物品的總價值遠超中國應該不是疑問。那麼怎麼可能中國的房地産總價值超過美國呢? 所以説,如果中國的家庭凈資産總和真的超過了美國,那麼也應該是來自於動産,而不是不動産。中國現在的生産性資本對應了每年5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産總值(GDP),美國則是12萬億美元。中國的勞動力報酬佔了一半不到,那麼資本性收入應該在2.5萬億美元;美國的資本性收入是GDP的三分之一,那麼就是4萬億美元。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本的邊際回報應該遠超美國,即使一樣,也不應該推斷出中國的資本量高於美國啊! 或許有人會説,美國是凈債務國,這4萬億美元的資本收入或許都是外國資本在美國的産出,不是美國的家庭凈資産。但是實際上,美國儘管是一個凈債務國,但是它的凈利息收入是正的,也就是説,它的“不多”的海外資産的總收益超過了外國在美國的“很多”資産的總收益。從這一點看,即使我們考慮了複雜的國際資本,那麼我們的基本結論也不會改變。美國家庭的動産部分,也應該遠超中國家庭,至少1.6倍以上。 所以,我愚鈍,無論如何想不出來,為什麼美國教授能認同這麼一個違背常識的結論,説中國家庭凈資産高過了美國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