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由於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和部分地區高壓及降雨減少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全球100多個國家目前正遭遇不同程度的旱災威脅,造成糧食減産並引發全球糧食安全隱憂。 根據美國國家乾旱減災中心旱情檢測項目最新數據,目前,美國本土約有50%的面積遭遇中等至嚴重程度的旱災,約8.64%的國土面積遭遇罕見旱災。美國氣象局乾旱問題專家馬修 羅森克蘭斯説,如果到7月中旬還不下雨,美國的農場主可能面臨災難。亞洲的朝鮮也正在經歷60年不遇大旱,29萬公頃農田受災。歐洲目前也遭受大範圍幹熱災害的襲擊,其中英國的乾旱為30年來最嚴重,法國近1/3的地區因乾旱採取限水措施,歐洲第二大小麥生産國德國由於乾旱被迫將小麥總産量下調至320萬噸,降幅接近10%。非洲東部地區由於乾旱嚴重,已出現大量牲畜因缺水死亡和糧食危機。美國農業部6月中旬發布的全球小麥産量預測表明,到2013年6月1日糧食年度結束時,全球小麥庫存預計為1.8506億噸,這一數字比上年度減少6.1%,創2007年以來最大降幅。這意味着全球小麥供應正在趨緊。 乾旱造成的糧食減産位於各種自然災害之首。嚴重的乾旱不僅直接影響糧食産量,導致糧價上漲,而且會阻礙糧食貿易,引發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今年遭受嚴重乾旱襲擊的地區,多是世界糧食主産區和主要出口地區,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大幅度減産。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和小麥出口國,美國糟糕的收成一方面可能導致糧價上漲,同時也會抑制美國建立在出口基礎上的農業繁榮。事實上,“問題國家”絕非美國一個,乾旱也影響了俄羅斯的小麥産量,危及印度的糧食收成,很可能使印度恢復5年前的糧食出口限制。 一方面,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自己的事情,防止乾旱要靠各國政府自己興修水利,改進耕作制度,升級作物結構,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等。但是,另一方面,日益頻繁嚴重的旱災,早已成為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並不僅僅是自然災害,一些人為的因素,如投機炒作、貿易壁壘,以及政府有意降低世界糧食庫存的政策等,在很多時候也推動着糧食價格的上漲,造成全球糧食供求失衡。 隨着糧食的戰略屬性不斷增強,發展中國家必須採取正確的糧食發展戰略和策略,增加投入,建立和擴大糧食儲備,把糧食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就目前來看,加強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機構之間的協作,在國際層面和國家層面上,建立起更加一致有效的糧食安全治理體系,這是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確保世界糧食安全的可行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