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灘工業園附近的村民反映,園區內企業長期排污,導致周邊數十名兒童血鉛超標,引起恐慌。吉安市婦幼保健醫院對這些兒童進行免費抽血檢驗,在205名兒童中僅兩人輕微超標。前後兩次檢測結果大相徑庭,這讓村民們心存疑慮。吉安市青原區有關負責人稱,若懷疑血檢結果可去權威醫院再檢。(《新京報》7月9日)
與近年來各地頻發的兒童血鉛超標事件的處理方式相比,吉安市青原區此次的處理還是可圈可點:對所涉重金屬企業進行集中檢查,緊急叫停12家企業;對園區周邊兒童進行免費抽血檢驗,並公布血鉛檢測結果;對工業園區及周邊村莊環境、土壤進行鉛元素含量專項檢測;允許質疑的群眾到更高一級的醫院復檢,如果超標承擔相關費用並進行治療……這些措施體現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程度。
該工業園區是否導致了周邊兒童血鉛超標,姑且有待進一步調查與檢驗,而工業園區的污染的確成為事實。據當地村民介紹,工業園區沒開工時,山清水秀空氣相當新鮮;開工後,空氣差、噪音大,一些工廠散發出的氣味令人聞了頭暈,影響睡覺。一定程度上,當地村民的恐慌,不僅僅是對兒童血鉛超標的恐慌,更在於對工業園區産生了綜合性的“恐慌症”。
由此上溯,一者,工業園區的行政規劃是如何確定的?二者,進駐企業是否都經過了環評,而且環評全部過關?在前者的問題上,如果沒有公開徵求民眾意見,沒有權威且公開的論證,單是行政權力為了緩解GDP和政績饑渴,或者想當然地“為民做主”,就很容易變成簡單的行政內部操作,失去必要的民意醞釀與聚合,從而為“恐慌症”埋下隱患。在後者這一方面,或許存在把關不慎、環評不嚴等問題,而這些,恰恰為民眾恐慌於政府部門追求GDP、忽視民生,提供了一些佐證。
前期沒有重視與民意的溝通互動,事發後的危機公關就會異常艱難。近年來,中西部地區時常出現包括兒童血鉛超標在內的工業污染事件,這已經顯示出警鐘效應。消除隱患和民眾恐慌,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把工作做到前頭,擯棄靠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的竭澤而漁思維,在工業規劃和發展上徵詢並聽取民意;另一方面,對引進企業必須進行嚴格的環評,並且強化日常的環境監測,定期向社會公開監測數據。總之,不能總讓民眾用身體來“環評”,否則,民眾不僅會産生工業園區“恐慌症”,還會由恐慌走向質疑並且産生連綿不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