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冠”勝訴“蘋果”的啟示
2012-07-09   作者:裴珍珍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沸沸颺颺近兩年的iPAD中國商標案終於有了結果。廣東省高院日前宣布,蘋果公司已與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標案達成和解,蘋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萬美元,蘋果將獲得iPAD在中國內地的使用權。這是一個表面上看來皆大歡喜,實際上卻是雙方都不得不接受的無奈選擇。深圳唯冠在瀕臨破産前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蘋果公司則在交了一筆不菲的學費後,從此在中國內地市場輕裝上陣。
  蘋果與唯冠商標權之爭可追溯到10年前。2000年,唯冠集團台灣子公司唯冠國際註冊了iPAD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商標。次年,唯冠大陸子公司深圳唯冠註冊了iPAD中國商標,並將該商標使用在其自主研發的液晶顯示器等電子産品上。2006年蘋果公司的iPAD手機入市,並開始計劃推出蘋果電腦。在進入歐洲市場時,才發現iPAD商標歸唯冠公司所有,為了保持品牌的全球一致性,蘋果就巧妙地在英國設立一家名為IP的殼公司出面“廉價”購買iPAD商標。這一招果然奏效,2年半前,蘋果僅支付了3.5萬英鎊,就從唯冠國際手中買下了iPAD全球商標權。但百密一疏的是,中國內地iPAD商標的所有權並不在唯冠國際,而在深圳唯冠的手中。
  從本質上説,深圳唯冠與蘋果的訴訟,並非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而是一場關於規則的博弈。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規則有時比實力更有價值。深圳唯冠獲賠看似“不勞而獲”,實則於法有據,因為中國商標採取註冊在先原則。深圳唯冠運用市場規則,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權的舉措無可厚非。
  蘋果因商標轉讓存在重大失誤而付出了天價和解金。同樣,加多寶苦心經營多年卻為王老吉做了嫁衣,而今不得不另投鉅資重塑品牌。這兩起備受關注的知識産權案,告誡企業需要高度重視知識産權,確立知識産權戰略,盡快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
  21世紀的國際經濟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知識産權的競爭。跨國巨頭們之所以熱衷於知識産權保護,因為他們深知,企業一旦掌握了核心技術、拳頭産品和成熟的産業鏈條,不管産品在哪個國家生産,只要貼上自己的品牌,都可以在全球市場上所向披靡。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貿易摩擦和商業糾紛將明顯增加,中國企業也必將面臨更多來自外國企業的挑戰。對唯冠而言,它雖然完勝蘋果,卻並不值得盲目樂觀,反而應該反思,到底什麼才是企業的生命力?蘋果沒有iPAD商標,可以重金贖買;唯冠手握iPAD商標,卻下不出“雙黃蛋”。它所獲賠的6000萬美元,尚不足以清償其所有負債。
  唯冠與蘋果發展路徑的鮮明反差足以警醒我們:要想避免“先驅”變“先烈”,持續的自主研發創新才是靈丹妙藥。一個企業如果只有商標專用權,而沒有過硬的産品,即便擁有(或搶注)再多的商標,也只不過是沒落貴族的遮羞布而已。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深圳唯冠面臨破産清算 2012-07-03
iPad商標案和解 蘋果付唯冠6千萬美元掃清後續障礙 2012-07-03
蘋果唯冠和解:別讓食利者就此狂歡 2012-07-03
蘋果與唯冠就iPad商標爭議達成和解 2012-07-02
蘋果支付6千萬美元與唯冠和解 2012-07-0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