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短期增長減速和長期穩健發展兩大趨勢特徵將衝突並存,中國經濟恐難快速擺脫短期增長減速的狀態,但長期發展依舊後勁可期。宏觀調控需要着力於“固本”,卻無需“下猛藥”,需要着力於“培元”,卻沒有必要複製第二個“拯救計劃”。
在全球化日新月異的當下,Crash(碰撞),一個飽含爆發力的單詞,與文化、理念或觀點&&在一起,吸引了太多關注,以至於內在的哲學很容易被輕視。最流行的一種解讀,以為Crash的根源是矛盾、結果是對立,碰撞的雙方只有一對一錯;更細緻一點的解讀以為,Crash的根源是衝突、結果是無奈,碰撞的雙方從各自的角度看都是情有可原;因為碰撞的發生僅僅因為雙方對不同的事件(問題)給出了同屬理性的反應(答案)。
順着這一思路看當下中國經濟,多空Crash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去年末以來,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全球經濟再陷泥沼的衝擊下,中國經濟進入增長失速階段,今年一季度增長率下滑至8.1%,二季度市場預估值也已“破8”,宏觀經濟增長減速伴隨着微觀經濟活力明顯下降,企業盈利形勢日趨嚴峻、工業産出增幅不斷趨緩、居民消費信心潛在受損、金融活躍度也悄然下降。內憂外患之下,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看空和看多的都大有人在,每一個陣營都不乏國際國內知名經濟學者和市場觀察人士,而且,多空雙方都有一些有理有據的支持論點。這種專業的觀點碰撞,反而讓普通大眾陷入了左右為難的迷茫之中,難以對中國經濟趨勢發展形成理性預期。
在筆者看來,當下中國經濟的多空Crash具有鮮明的特殊性,Crash的産生恰恰因為中國經濟正處於短周期和長周期相切的微妙時期。本質上看,多空雙方結論的差異遠遠小於問題本身的差異。之所以看多中國經濟的觀點和看空中國經濟的觀點都具有堅實、可信的理論基礎、事實依據和邏輯推演,根本原因在於雙方解讀的問題大相徑庭。中國經濟未來何去何從?這看似是一個問題,實則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增長問題,即短期內,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滑會持續多久,降息開啟的寬鬆政策能否引致明顯的經濟增速觸底反彈?另一個是發展問題,即長期內,中國經濟能否保持相對強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並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全體人民的福利改善?只要將中國經濟的趨勢演化問題細緻分解為增長和發展兩個問題,近期一系列貌似衝突的市場言論和專家觀點就可以納入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內,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判就能實現短期和長期、速度和品質、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從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兩個角度交叉看中國,融會但又不局限於增長理論和發展理論的學術碰撞,結合全球經濟的整體趨勢和中國經濟的自身特點,對中國經濟走向和政策抉擇,筆者有三點個人體會:
第一,從增長角度看增長,中國經濟恐難快速擺脫短期增長減速的狀態。必須認識到,實體經濟基數變大、收斂效應逐步削弱是必然反應。短期內重趨寬鬆的貨幣政策難以迅速扭轉經濟失速的現實。原因是在房市調控未有放鬆、結構轉型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投資的利率彈性並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降息的實質影響;在投資回報率下降和實體經濟景氣度不足的背景下,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恐有下降;在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尚未化解的背景下,缺乏寬鬆財政的政策配合,單純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效應也較為有限。
第二,從發展角度看發展,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依舊後勁可期。從經濟發展長期推動力的四個維度——資本積累、人力資本提升、經濟結構優化和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來看,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正在形成新的動力群:儘管前期中國粗放式增長對投資的過度依賴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資本積累的長期助力,但隨着溫州金融改革試點的深入推進,民間資本正被悄然喚醒,並有望給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輸入新的資本動力;儘管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正逐漸減弱並消失,老齡化問題的增長拖累正初露端倪,但人口素質的明顯提高將有望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由量到質的發展助力;儘管經濟增速下降,但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正有條不紊地深入推進,並有望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給經濟發展提供長期幫助;儘管近幾年中國的全要素生産率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有所下降,但通過制度改進、技術引進分別保障了中國全要素生産率的長期上行,未來隨着制度優化的深入推進,以及科技進步從技術引進為主向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為主悄然轉變,中國全要素生産率的長期提升趨勢依舊能夠維繫。
第三,從增長和發展兩個維度審視當下,中國經濟正處於“外部增長衝擊”和“內部發展轉型”共同作用的時空窗口,這意味着短期增長減速和長期穩健發展兩大趨勢特徵將衝突並存。從增長和發展的關係看,增長是發展的內涵和前提,增長的坍塌將徹底摧毀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宏觀調控一方面需要着力於“固本”,以適時適度的預調微調衝抵外部需求放緩帶來的增長衝擊,避免“硬着陸”,確保實體經濟在下半年實現觸底築底;其次,發展是增長的長期保障和最終目標,發展的停滯將徹底拉低增長的自然率水平,因此,宏觀調控另一方面需要着力於“培元”,即通過繼續穩步推進制度改革、優化經濟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完善保障體系、鼓勵金融創新、激活微觀活力、提升民間福祉,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確保中國經濟的穩健崛起。
值得強調的是,“固本培元”無需“下猛藥”,
8%和7%的些微差距並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強勢崛起、彎道趕超的大趨勢。利用國際貨幣組織(IMF)的最新數據,筆者做了一個小測算,其他條件不變,如果中國經濟保持7%的增長,世界經濟保持近31年來3.36%的均速增長,那麼以購買力平價測算的中國GDP將於2033年達到全球經濟的30%,2041年突破40%,2048年突破50%。也就是説,繼續保持7%的增速36年,中國經濟甚至能佔據全球的半壁江山。從簡單的推算就能感受到,即便從10%到7%,中國經濟依舊屬於高速範疇,宏觀政策由於經濟減速而大動干戈,甚至複製第二個“拯救計劃”並沒有太大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