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戰略能拯救美國嗎?
2012-07-05   作者:田豐(中國社會科學院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美國確立新能源戰略的目的在於通過大力發展新能源産業,改變傳統使用能源的方式,為美國經濟增長尋找新的突破口。然而,來自英國《金融時報》的數據顯示,不計歐佩克(OPEC)成員國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過去3年全球石油産量的凈增長全部來自美國。並且美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表明,2012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僅為1.9%。因此引發的一個疑問是,新能源戰略能拯救美國嗎?
    首先不得不承認,技術進步與發明因其複雜性、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有的時候似乎更像一個浪漫的傳説。在世界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價格飛速上漲的時期,諸如玉米制乙醇這樣的生物燃料技術曾被寄予厚望。然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特穆特米歇爾特地撰文指出,“生物燃料”不靠譜。為什麼不靠譜呢?原因是能量轉化率太低,整個合成過程的能量轉化率僅為4%左右。而光伏發電的能量轉化率為15%,是前者的4倍。
    在美國,關於清潔能源的爭論持續不休。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大量資金注入能源領域以“為美國清潔能源未來總體戰略鋪平道路”。但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填補便宜的化石燃料和昂貴的替代能源之間的“成本鴻溝”,一直未能根本解決。隨着危機的陰影逐漸淡去,相應的研發支持在削減,而如果沒有一個連貫可行能源創新和投資計劃,前期投入將收效甚。
    儘管如此,過去一年科學家們的努力似乎還是帶來了一些希望的曙光。位於美國北卡萊羅納州塞木普銳斯公司(Semprius)2月宣布已經製成世界上最高效的太陽能板,能夠將照射在電池板上面陽光的33.9%轉化成電能。傳統的硅太陽能電池板通常只能把不到15%的陽光轉換成電能,硅太陽能電池板的紀錄是22.9%。塞木普銳斯公司&&,一旦規模化運行,在某些地方,其發電成本之低將足以與那些以煤和天然氣為燃料的電廠相抗衡。該公司採用主要措施是使用砷化鎵製作的微型太陽能電池,因為這種材料能比硅更好地把光轉化為電能,但也昂貴得多,由於硅的價格僅在2011年就已跌去半數以上,該公司未來能否將技術優勢有效轉化成市場優勢尚未可知。
    美國的新能源戰略自然有其合理性,因為追溯既往,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無不與技術緊密相連,蒸汽機、電、互聯網,凡此種種。不過有意思的是,與我們通常的看法不同,從歷史證據看,上述重大發明的誕生並沒有迅速導致經濟增長,甚至還出現了增長首先持續放緩,隨後突然加速這樣一種“奇怪的周期”。例如,計算機技術誕生後美國商業部門的每小時産出增長率反而由20世紀60年代的3%,下降至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1.5%。
    研究者對導致這種怪現象的因素進行了探究,發現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學習,新技術的採用要求企業和工人花費時間來學習和積累經驗,並且為適應新技術,企業一般還需要進行組織上的相應調整。這種學習過程在短期內會放慢生産率的增長。二是互補性投入的開發。類似於計算機技術的重大變革基本上都具有一個顯著特徵,即潛在用途非常廣泛,而為了使潛在用途變為現實需要發展與新技術相配套的互補的投入要素。當資源轉向開發互補性投入時,增長會有所放慢。
    此外,分析家們常常發現一些關於技術對經濟增長、商業模式與生活方式影響的預測錯得離譜。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是,當1971年電子郵件誕生時關於企業差率費預算會降低的預測看上去似乎十分合理,因為溝通的成本看上去已經如此之小,面對面的交流似乎不再必要。可是企業的數據顯示,五年後差旅費反而增長了四倍。這説明,在商業中,面對面的會議不僅仍然必要,而且由於用戶可以與距離更遠的更多人在更大的項目上開展合作,組織的成本反而更高了。
    各種各樣的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這並不是説,重要的發明必然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它取決於我們如何學習與適應新技術,取決於組織與制度如何進行有效率的調整,取決於互補性要素投入的發展。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對於技術真正可能的影響以及什麼是具有廣闊前景的技術,我們仍然所知甚少。因此最佳的策略可能是建立一個鼓勵創新與知識産權保護的寬鬆環境,或許下一個喬布斯就出現在我們中間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新能源戰略利好四大産業 2011-08-05
高油價推進奧巴馬新能源戰略 2011-04-07
石元春:再不明確新能源戰略中國將成輸家 2010-05-05
美新能源戰略只是“權宜之策” 2010-04-02
美國推行新能源戰略動機何在 2009-08-0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